思政课程教学的课堂举例技能

三、思政课程教学的课堂举例技能

举例是思政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它的重要特点。因此,教师必须把握课堂举例的技能。

(一)使课堂举例的作用得以发挥的技能

1.使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得以发挥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政课程的重要教学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方式方法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方式方法之一,便是课堂举例。之所以使用课堂举例,这也是由思政课程教学的特点决定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超越现实”,又“面向现实”。把握它又需要两者的有机结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举例既可以发挥理论征服人心的魅力,又可以减少教学中把理论当作枯燥的条文和说教的材料进行照本宣科地讲解的现象,同时还能解决理论自身的难点和现实对理论所提出的问题。

2.使学生加深理论理解的作用得以发挥

如上所述,思政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教学过程中总要借助于一定的材料和事例。而这些材料和事例,实际上也就是课堂教学的“背景知识”和“背景材料”,它将成为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参照系”。这个“参照系”越科学、越准确、越可靠,就越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因而,通过举例,一方面,可以用有关的事实材料来说明、论证、理论的意义与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释、分析、说明现实问题。这样,就能将道理由深奥化为浅显,理论由抽象化为具体,而且还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二)把握课堂举例基本要求的技能

1.要把握举例的科学性

举例要论证有关理论,就要力争赢得学生信任。因此,举例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具有科学依据,做到科学可靠、真实准确、表达完整,不能用虚假的、胡编乱造的、缺乏科学依据的事例。这样的事例,不但缺乏强有力的说服力,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而且会使学生对思政课程和思政课程教师产生反感和不信任。因此,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精选举例的材料。只有精选科学的材料,才能在教学中实现由“实”达“信”。

2.要把握举例的典型性

所谓典型性,也就是有代表性,即要选择在同类事物中最能集中反映和揭示事物本质的,对基本原理和基本问题的论证具有证明力的,比别的事例论证起来更能达到充分和更全面的事例。举例不在多,而在于是否精确和典型,是否能说明问题。教师在选择材料举例时,既要选正面的,也要选反面的,但以选正面的为主,因为正面的例子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同时,还要注意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或中间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材料,因为这样的事例更具有指导意义。

3.要把握举例的启发性

启发是教学的根本。在教学过程中,不但选用的教学方法要有启发性,所举的事例也要有启发性。举例是思想政治学科讲授概念和原理的重要方法之一,事例中含有深刻的哲理,寓理于例。用它论证和说明理论,就能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要把握举例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兴趣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其中趣味性举例是其方法之一,它能起到引起和强化兴趣的作用。因此,教师举出那些有情趣、富有幽默感的事例,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选择举例的材料要力求具体、形象、生动、有趣,这样才能增强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乐学。但要注意,不能选择低级、庸俗的趣味性材料,以免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

5.要把握举例的针对性

针对性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要针对教师所要讲的基本内容,即与基本内容相一致,也就是举例是为了论证和说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问题而举例,是为了求得事例中的哲理,而不是为了纯粹说笑话、说故事而举例;另一个是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即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接受需要相一致。因此,教师在选择事例的材料时,其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学内容需要什么材料就选择什么材料,而且是最能说明所要论证的问题的材料,避免选择那些“驴唇不对马嘴”的材料;其二,要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情况,选择那些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接受实际联系密切的材料,选择学生普遍关心和熟悉的材料。这样,既可为学生接受,又可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能达到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教育。

6.要把握举例的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具有时代性的理论,是时代的产物和反映,是要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很快,新的信息和新的事物不断出现,理论观点也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举例也应具有时代性,要力求做到新颖,富有朝气。从时间上来说,要选择距现实社会较近的,如现实社会中的新信息、新知识、新材料;从空间上来说,要力求选择那些当前国际国内的热点性问题。用这样的事例来教学,才会吸引学生,使学生倍感亲切,从而也使思政课程教学充满新鲜感。否则,用过时的事例来说明新的理论观点,就难以说通,而且也不会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