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过程的实质

一、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过程的实质

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是思政课程教师根据思政课程教学的课程目标,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精心组织和指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和观点,提高其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其进行情感、态度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的过程。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实质性的认识。

(一)特殊的认识过程

思政课程教学的过程与人类一般的认识过程具有一致性。因为思政课程的教学活动也是整个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环节,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

但是,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又是人类认识过程的特殊形式,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从理论开始的,而不是从实践开始的。学生不是直接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而是学习和掌握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和观点,并运用这些知识和观点去分析、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自己的能力,指导自己的言行。第二,在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的,而不是学生独立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学生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不像人类认识过程那样要经过长期的探索,而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掌握人类已总结和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这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二)特殊的实践过程

教学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参与了这个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教学改造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教师的这种有目的地改造学生、培养学生、塑造学生的教学活动,就是一种实践活动,而且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教师为教育学生而进行的创造性劳动。比如,教师对教学策略的构思,对教学方式的选择,对教材内容的钻研,对教学手段的把握,对教学过程的优化,对学生状况的研究等,就属于这种创造性劳动。

那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接受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有一个积极参与的过程。他们要进行复杂的心理活动,尤其要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这些认知性活动的基础上,学生还要加入情、意、行等情感性体验活动,这样学生从教材中得到的知识和思想才能内化到自己的思想品德结构中去,这时学生也才能得到自我发展。学生的自我发展是思想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自我发展是教学实践的创造性产物。教学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的思想、品德、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得以形成和增强。

(三)特殊的转化过程

思政课程教学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培养学生由知到信,再由信到行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和意是其转化的两个中介。

所谓知,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及其立场、观点、方法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知,并能正确认识问题,辨别是非,评价行为。这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少知到多知,由知之肤浅到知之较深的发展过程。

所谓情,就是学生根据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标准去评判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情感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情感是教育的窗户,有情感的变化才会引起思想的变化,促使立场转变。

所谓信,就是信念,是学生在认知了某种理论和观点并对其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后,对这种理论和观点的真理性表现出来的一种确信不移的态度。它是知与情两个因素的“合金”。信的形成是思想品德与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关键。

所谓意,就是意志,是学生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自觉产生的一种精神力量。它对学生的情感和行动起着调节的作用。意志坚强,易于使人坚持原则,排除困难,主动控制和调节自己的不良行为。在意志的作用下,信的实践意义才得以发挥,信的转化才成为可能。

所谓行,就是学生的行为,是学生在一定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行为。它是学生把信念付诸实践的结果,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观念规范变为实践规范。

在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知是基础,信是关键,行是归宿,情和意是中介。学生只有学习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观点和社会道德规范,才能逐步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并升华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信不等于用,信还必须发展和转化为行,行是知和信的集中表现。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对学生导之以行,使学生用“信”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在由知到信的转化过程中,情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说,学生的信就是通过他们的“情感共鸣”和“情理相通”来实现的。而在由信到行的转化过程中,意志这个中介环节的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只有意志坚毅,才能克服困难和障碍,坚持履行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最终完成从信到行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