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施体系多元化
在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中,一方面,理论教育的对象,即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状况不是一块静止的“白板”,而呈现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活动状态;另一方面,理论教育的内容特性,在教材之间、章节之间、问题之间存在差异。因此,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必须采取不同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等多元化的课堂理论教学。
在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中,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它来源于实践,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把实践活动引入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是课程内容的特征、独特的教学目的所要求的。实践是丰富多彩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检验是不需要选择的,因此,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可以根据条件,进行多样化的选择。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应注重以下几方面:①与第一课堂理论教学的联系性。失去了与第一课堂的联系性,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在思政课程教学范畴内就没有意义。②集中、深入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是丰富多彩的,一次深入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就如同打开了一个思政教育的资源富矿,会收到多方面自我教育的效果。同时,也只有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能力提高、品德养成等才能取得实际效果。另外,也能节约教学资源。③实践教学的开展要切实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对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进行总体设计、辅导、监督、评析;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自身接触社会,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④实践教学成果的评价。实践教学的物化成果一般表现为“调研报告”,绝不能以事例加教材理论条文为标准来评判。评判的标准在于,是否真正参与了实践活动;是否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运用实事求是的方法,保有社会主义信念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其中存有思想疑惑,甚至错误的思想倾向是一种正常现象,需要教师挖掘根源,进行理论疏导,这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之一。⑤实践教学成果的应用。实践教学活动不是孤立于理论教学之外的教学活动。从教学结果的角度看,首先,应当在第一课堂上学生间展开充分的交流,实现成果的互享,并以鲜活的实践体验为基础展开思想碰撞,提升认识、能力;其次,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把实践教学的成果融入理论教学之中,提高理论教学的针对性;最后,应当不断积累实践教学成果,丰富理论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