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习指导内容的选择策略

二、对学习指导内容的选择策略

关于学习指导的内容,各个学科可能不尽相同。本节所要阐述的学习指导的内容,主要是指教师学生学习思政课程时所需要的指导内容。思政课程学习指导的内容有很多,概括起来可以从学习准备、学习过程、持续学习三个方面来进行指导。

(一)对学生的学习准备进行指导

1.对学生确立学习观的指导

(1)对学生确立学习观的认识

学习观是学生关于学习的观点与认识。学生的学习观不同,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也便不同,因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采取的学习行为也便有所不同。教师指导学生确立学习观,就是要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观,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采取正确的学习行为。学生采取了正确的学习行为,才可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对学生确立学习观指导的内容

从指导学生确立学习观的内容来说,主要是帮助学生改变旧的学习观念,确立新的学习观念。具体帮助学生确立以下几种新的学习观念:

①帮助学生确立主动学习观,也就是要教育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被动学习不是学生发自内心地对知识的渴望而自觉自愿的学习,而是迫于社会、家长、教师或其他各种压力,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不得已而为之,因而只是被动地接受,缺乏主动精神和刻苦精神。主动学习观则要求学生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自主学习,这种学习不是迫于社会、家庭和他人的压力,而是内心积极主动地求索,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且是自己有主见地学习,能够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观点和认识问题的方法。

②帮助学生确立科学学习观,也就是教育学生由盲目学习变为科学学习。在接受式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不但具有被动性,而且还具有盲目性。学生要么盲目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要么盲目地排斥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认为思政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观点不可信。科学学习观则要求学生的学习要讲科学性,要把刻苦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要注意记忆概念的科学性、理解原理的科学性、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科学性;对现实社会的各种现象,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对待和分析;要善于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为信和外化为行;同时,还要注意科学地用脑、科学地用时,以少量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的投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讲求学习效率,是科学学习的最重要标志。

③帮助学生确立全面发展学习观,也就是要教育学生由片面发展变为全面发展。传统的课堂学习是“唯知学习模式”,较为重视知识的获取,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因而,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学习观教育,就要求学生在思政课程的学习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品德的发展、人格的发展、个性的发展、能力的发展等各方面素质的发展。

2.对学生形成学习能力的指导

(1)对学生形成学习能力的认识

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师都力求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良好的教学效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应该说有很多,如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但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角度来说,学生的学习能力则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学生才能学到较多的东西,才能有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也才能发展自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的基本原理认为,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效能性特征,也是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它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又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依赖的基础。据此有人将学习能力分为五种: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阅读能力,听记能力,搜集资料和使用资料的能力,智力技能。还有人作其他方式的划分。

(2)对学生形成学习能力指导的内容

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能力,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德育认识能力,搜集和处理德育信息的能力,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德育认识能力。这是学生学好思政课程的首要能力。德育认识能力,是指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等德育知识及德育行为准则进行观察、感知、思维、辨别、分析、评价的能力。它包括形成思想政治观念的能力,确立政治信念的能力,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能力,进行德育评价的能力。这些能力能够使学生准确、迅速、完整地学习和掌握思政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问题,明确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

②培养和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德育信息的能力。主要提高学生寻找或确定德育信息源的能力,维护德育信息渠道畅通的能力,判断德育信息性质和可信度的能力,对德育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和控制的能力。在当今时代,德育是个与信息密切相关的活动过程,它既要依赖于各种信息,使信息成为它的重要内容,又要把教学内容作为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接受教育信息。学生不但要注意收集和处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信息和思想信息,而且还要注意收集和处理教材中所隐藏的各种信息,注意收集和处理教师所传授信息以外的信息。

③培养和提高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从学习目标来说,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不但要记忆、要理解,更要学会运用,而且学习的重要之点就在于运用。这里的运用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和说明现实问题,使人们对现实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正确的估价,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二是要学会用现实的新材料、新问题、新变化来阐述和确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实实在在的可信度。

(3)对学习能力指导的实现

学生学习思政课程教学应具备的能力还有其他一些方面,但上述三种是较为重要的。就上述三种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来说,它是通过知识、技能和策略的获得及其广泛迁移而实现的。因为任何一种学习活动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策略的定向调节和控制下进行的,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则学习活动就不可能实现,也就无法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这是构成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其次,要指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和不断的整合,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要素与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相互作用,内化为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这种知识和技能才能对学习活动发挥直接而稳定的调节作用;最后,要指导学生将不同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再进行组块,以实现知识、技能、策略、方法的融会贯通,这标志着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了较高的理论水平。

3.对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的指导

(1)对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的认识

一般认为,学习目标是一种外部的诱因刺激,即通过可能得到的结果来使学生去学习。但这种结果在确定目标时,只是一种意识中的结果。学习目标与学习需要密切相关,学生把获得知识看作自己的需要,也把它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把需要变成目标中间还必须有一定的中介作用。学习目标与学习动力也密切相关。在一定条件下,学习目标的难度越大,学习动力就越强;学习目标越清晰、越具体、操作性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当然,如果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基本道理没有需要,也就不会确立学习目标,其学习动机也就无从谈起。

学习目标有很多种类。对思政课程来说,按照不同的划分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学习目标:从学习目标制定者的角度来划分,有学生自己确定的目标和教师或他人为其确定的目标;从学习目标的长短来划分,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从学习目标的内容上来划分,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对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指导的内容

为了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必须指导学生确定好学习目标。这里既包括学生自己对学习目标的确定,又包括教师对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时所提供的帮助。

①指导学生根据社会要求和个人实际确立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自己所讲的教学内容,经常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性教育,使学生在确立学习目标时的内在需要、愿望进一步得到激发,并形成一定的内驱力。

②指导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要与近期、中期、远期相结合。要使学生认识到,在学习活动中,既要有中、远期的学习目标,又要有近期的学习目标,这样,在近期学习目标一个个实现时,更能激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增强获得新的成功的信心,并向中、远期目标奋进。

③指导学生结合思政课程的特点和学习要求确立学习目标。目标是为学习服务的,也是为获得服务的,不与学习的需要和实际相结合,目标的确立就毫无意义。思政课程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理论的教育性、德育的主导性、强烈的实践性以及时代性等特点。这一特点要求对思政课程的学习,要注意知识性、教育性、能力性以及情感性等方面的学习和锻炼。因而学习目标的确立,也必须与此相结合,既要注重目标的全面性,又要注重目标的层次性,还要注重目标的实效性。

4.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

(1)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认识

预习是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的先行准备。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这是学生听好课的前提,也是教师上好课的保证。关于这一点,并非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持肯定态度。有些教师认为,思政课程教材可读性较强,学生一看就能明白,若自己看懂了,就没有教师讲课的必要了。也有些教师认为,教材中较难的地方,即使学生预习也看不懂,还不如不预习。还有些教师认为,学生预不预习随便他们自己,教师可不必作过多要求,因为即使预习也只是看一遍书而已。实际上,这些认识都有片面性,都是对预习的意义和预习的方法的片面理解。

实际上,预习作为课前的先前准备,是学生的课前“认知准备”。所谓“认知准备”,就是指在课堂学习之前,学生依据所要学习的内容在认知方面所做的准备。它的意义在于,通过认知准备,学生头脑中就已经具备了课堂学习的有关内容,一旦进入课堂,有关内容就会和教师所要讲的新内容“挂起钩来”,成为学生思维的导火线,从而使学生很快进入有效学习状态。这一点,符合奥苏贝尔所提出的“先行组织者”原理。所以,学生的课前预习是非常必要的。

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证明,预习作为课前的“认知准备”,是课堂学习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学生的预习进行得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效果。也就是说,课前有充分预习准备的学生,上课时就能目的明确,能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和接受教育。也可以说,预习对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非常重大。

(2)对学生课前预习指导的内容

预习的重要性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说明,同样,预习的方法也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指导。具体说来,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主要是阅读教师所要讲的新课内容,以便对新课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了解新课内容的基本要求包括:了解教材所蕴含的中心线索,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教材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了解教材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等。

②指导学生进行思考。主要是思考教材中基本概念的含义、基本原理的表述、基本问题的论证、重点的所在之处、难点的所解之谜、品德教育的意义所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等。

③指导学生进行标记。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思考,对于没有弄懂、没有理解的一些疑难问题,或者对于有疑问和难以接受的观点,要做好笔记和标记,以便上课时着重地、仔细地听教师讲解,或者在课堂上提出让教师进行解答。针对有些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和预习能力较低,特别是针对有些学生不太重视课前预习这一情况,教师还应注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

(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

1.对学生学习基本概念的指导

在思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些基本概念。概念是构成思政课程理论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基础,学生通过学习对概念把握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其对基本原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所以,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概念的指导。

(1)对学生学习基本概念的认识

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程的基本概念时容易出现下列问题:

①死记硬背,不去理解。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他们习惯于死背概念,而对于概念的基本含义和意义则不愿去理解,或不会理解,或自认为理解不了。

②有些概念易于混淆,不注意区别。学生学习概念时,对于用词相同,但含义不同或含义相类似的概念,极易混淆。其原因还是死记硬背,而不是进行区别记忆,或者对概念的定义根本就没记下来。

③只会背不会用。在学习方法上,有些学生由于只会背而不理解,因而也就不能从本质上加以把握和灵活地、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理解和运用。

(2)对学生学习基本概念指导的内容

①指导学生用分解法来把握概念。也就是指导学生先将一个概念的完整定义或含义分解为几个层次或部分,然后再对每个层次或部分分别进行理解,以达到对整个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指导学生用这种方法来把握概念,可使学生的思路比较清晰,过程比较清楚、明白,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物质”的概念时就可指导学生这样来把握。其定义是:“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在学习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别弄清:“客观实在”,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任何具体事物都具有这一特性,但它并非指某一具体事物,而是指它们的共同特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说物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具有客观性,而非人的主观认为;“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说它是可知的,可以被人所认识。

②指导学生用归纳法来把握概念。也就是指导学生先从概念所指向的具体事物出发,对具体事物的各方面要素或状况进行分析和概括,然后再抽象和归纳出基本概念及其含义。例如在学习“商品”的概念时就可指导学生这样来把握。教师可先列举出一些具体的物品,如自然界中的空气、农民自己种自己吃的粮食、农民拿市场去卖的粮食。然后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空气”,是自然物,不是劳动产品,谁都不必买卖;“农民自己吃的粮食”,是农民自己种的,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买的,也没必要卖;“拿市场去卖的粮食”,是农民自己种的,是劳动产品,去卖换回了货币,显然它是商品。最后学生可归纳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③指导学生用对比法来把握概念。也就是指导学生对两个易于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和辨别。在思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许多概念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有的概念是文字相同而含义不同,如政治上的自由与哲学上的自由,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有的概念是一字之差,易于混淆,如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有的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对这些概念,教师应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来把握,即可先将两个概念的含义列举出来,然后分项进行对比和分析,这样就容易分清它们之间的差别。

④指导学生用解析法来把握概念。也就是按照语法上分析句子成分的方式,对定义的各项要素逐项进行解析,以达到对概念的整体把握。例如,讲“法律”这一概念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首先列出法律概念的定义,即“法律是表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准则”;然后指导学生分析出法律是一种行为准则;最后分析出法律与道德、纪律等其他行为准则不同,有自己的特殊性,即表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保证实施,对任何人都有约束力。

2.对学生学习基本原理的指导

如果说概念是构成思政课程理论体系的基础,那么原理则是其核心内容。教师帮助学生理清基本原理,对于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其精神实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还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基本原理的指导。

(1)对学生学习基本原理的认识

原理与概念相比较,概念比较抽象,原理则比较深奥,难以认知、难以内化,更难以外化为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下列一些问题:

①对基本原理本身的理解问题。主要表现为:只注意记住结论,不会具体地分析、说明和论证问题,不会用具体的材料或具体事例说明和论证基本原理,也不会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说明实际问题。

②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一些学生由于受当前社会上不良现象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一些社会道德知识持怀疑态度,甚至是不相信和否定,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过于偏激。

③理论脱离实际,言行不一的问题。虽然能够记住理论,也能从理论上谈出一定的道理来,但却不能按理论的要求去做,不能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不能用理论去指导实际行动。

(2)对学生学习基本原理的指导

①指导学生按照原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来理解原理。也就是教师要指导学生首先弄清基本原理的含义,然后对基本原理所包含的各个基本观点的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观点在原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确切地掌握和理解原理的精神实质。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时,只要指导学生弄清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思维的内容是物质的”,就能正确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②指导学生利用已知的知识来理解原理。也就是指导学生按照从已知到未知、温故而知新的原则来理解基本原理。这种指导方法也符合学习过程的规律和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就可以利用学生已知的“水果与苹果、白梨、橘子、葡萄”等具体水果的关系来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在这一范畴中,“水果”是普遍性,而“苹果、白梨、橘子、葡萄”等则是特殊性,人们只能吃到“苹果、白梨、橘子、葡萄”这些具体的水果,而吃不到抽象的水果。

③指导学生利用成语、典故、寓言等来理解原理。也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学生熟知的那些成语、典故、寓言等搬进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恰当运用,就能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复杂的原理简明化,枯燥的结论生动化和形象化,学生就会学得活、理解快、记得牢。例如,可以指导学生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来理解“普遍联系”的原理;利用“拔苗助长”来理解“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④指导学生利用典型事例来理解原理。也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用大量的事例的论证和说明来理解原理。通过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和说明,抽象的原理就会比较容易地为学生所理解和掌握。

3.对学生运用基本原理的指导

(1)指导学生运用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在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把握和理解原理时,需要注意联系和分析现实问题;而在指导学生运用原理时,也需要联系实际和分析现实问题。也就是,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理论分析、说明、解释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复杂现象,特别是分析、说明、解释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这既可以使学生消化、理解所学理论知识,也可以使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识能力,以及在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方面得到提高。这对学生来说是学习上的最大收获和最大进步。

(2)指导学生运用现实材料来证明理论

当今社会是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各种现象和问题不断出现,使人们眼花缭乱,使人们难以分清。在这时候就特别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量,以澄清人们的模糊认识。因此,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也应注意从这方面入手。指导学生既要学会用理论这一批判的武器去批判现实的丑陋,又要学会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进行必要的梳理,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并使其成为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力量。

(三)对学生的持续学习进行指导

如果说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那么课外学习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因而,学生还需要持续学习。对此,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持续学习进行指导。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复习、课外自学、课外实践活动等。

复习是课堂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学生消化、理解、巩固课堂知识,使课堂知识内容系统化、条理化等具有重要意义。复习也是思政课程最必要和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及时复习

从思政课程自身来说,它仍然是一门知识性和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它所讲述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由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问题所构成,这一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就必须进行大量的记忆。而要记住和把握这些学习内容,又并非易事,它需要学生必须同遗忘做斗争。而同遗忘做斗争的最好方法,除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外,就是及时地进行课外复习。

对于及时地进行复习的意义,有些学生认识不足或存在模糊认识。他们认为思政课程没必要进行课后复习,如果说要复习的话,那也只是在考试前复习一下,背一背就可以了。这纯粹是应付考试的一种做法。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质量不高,学习效果不好,其原因也就在这里。其实,课后及时地进行复习是极为有利的。一是可以使上课时没有弄懂的问题得到及时的清理和解决;二是可以使所学内容得到及时的巩固。

(2)指导学生经常性复习

及时复习可以巩固知识,加深记忆,但并不能消除遗忘,及时复习之后若间隔的时间过长,则仍然可能遗忘。为了消除遗忘,保持长久记忆,教师除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外,还必须指导学生进行经常性复习。所谓经常性复习,也就是要进行多次、反复的复习,或者说进行重复性复习。记忆规律告诉我们,每复习一次,知识在大脑中保持记忆的时间就会延长,反复多次复习之后,有些知识可能永远不会忘记。所以,每次上完课后,学生既不能不复习,又不能只复习一遍就完事,而应该每当即将忘记的时候就再复习一遍,这样就能保持长久记忆或永久记忆。经常性复习主要包括:经常阅读所学过的教材内容,经常查看听课笔记,经常做课后练习题,经常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经常思考和质疑一些问题。

(3)指导学生阶段性复习

阶段性复习主要是以单元为阶段,也就是一个单元的新课学完以后,教师要组织和指导学生或者在课堂上,或者在课堂外进行单元集中复习。这种复习的好处在于,可以把几节课所讲的内容串联起来,使学生能系统地、完整地、深入地掌握所学知识。如果这种复习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则可通过串讲式、谈话式、图解式带领学生进行复习;如果这种复习是在课堂外进行,教师则可为学生拟定一个复习提纲,布置一些复习思考题,让学生按提纲复习,做一些思考题及其他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