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外部环境体系特色化
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学科与专业问题是建设思政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问题。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科是知识创造,专业是知识传输,学科与专业建设相互支撑。目前,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在学科、专业建设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需要在此问题上达成共识。在学科建设上,四门思政课程教学的内容具有统一性,本身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应有一个共同的学科支撑,即知识创造问题。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分设六个二级学科,艺术院校四门思政课程都能对应相应的二级学科,似乎有了学科依托,学界也在深入探讨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这种学科状况,割裂了艺术院校四门思政课程知识体系的联系性、整体性,不符合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学科发展的规律,使得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建设的学科支撑存在虚化现象。目前,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学科建设沿用了一般专业的发展路径,即学科建设与专业培养相结合,忽视了思政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即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学生,而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因而,存在“无”专业的现象,导致了学科建设与专业培养相循环。而专业培养与思政课程教学又是两个问题,学科建设与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只存在间接的联系。还应指出的是,专业培养单位把持着学科建设,而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单位大多没有学科地位。四门思政课程教学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应该在知识创造中保有鲜明的政治意识、政治方向,实现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这也是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特点。
那么,如何确定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学科建设方向呢?第一,设立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为依托的新的统一学科,可定名为“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第二,新学科建设以解决教学过程中提出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即以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为指向,开辟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学科建设的新路径;第三,实现学科建设与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无门槛”的对接,使每一位艺术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既是教学工作者,又是学科建设者。在专业建设上,社会存在误区,行业内缺乏自觉。似乎有专业学生才能有专业地位,而无专业学生就没有专业地位。实际上,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需要特殊的知识、能力、学科、评价体系、教学目的,是在知识传输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门专业,一门特殊的专业。
师资队伍的培养也是建设思政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关键问题。第一,应从现马克思主义学科博士培养点抓起,形成鲜明的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师资培养渠道;第二,应建立以培养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师资为基本任务的“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第三,应实施上岗前培训,推行资格上岗制度;第四,应进行常规的师资队伍培训。“优秀教师巡回讲”工作也具有深远意义。其一,体现了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特殊性的内在要求,即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在教材、教学要求、教学目的等方面同各高校具有统一性。其二,“优秀教师巡回讲”对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具有引领、示范、促进的积极意义;活动本身也是各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能力水平、发展地位的有效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