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教学的课堂提问技能

二、思政课程教学的课堂提问技能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手段,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提问对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使课堂提问的作用得以发挥的技能

1.使课堂提问激发的作用得以发挥

激发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应该说有很多,但提问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之一。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过程中,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

2.使课堂提问集中的作用得以发挥

集中作用主要体现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上。学生听课效果的好坏,与其注意力是否集中密切相关。如果学生不集中注意力听课,即使教师讲得再好,也不会收到好的听课效果。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来说,课堂提问是一种好办法。通过提问,可以督促学生集中精力听课,防止学生精神“溜号”,也可以对已经精神“溜号”的学生进行暗示和提醒,从而把他们溜走的“神”唤回来。

3.使课堂提问启发的作用得以发挥

启发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与诱导上。在课堂上,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是很重要的。而学生的思维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自发的主动思维,另一种就是在外力作用下的具有被动性质的思维。课堂提问,既可以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又可以诱导学生由被动的思维变为主动的思维,积极地进行定向思维。不仅如此,高水平的提问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使课堂提问反馈的作用得以发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顾自己的教而不顾学生的学,也不能只顾自己的付出而不顾付出后的收获如何。对自己的教学,教师必须及时地进行反馈。而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课堂提问。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听课状况和听课效果,了解到学生对问题的把握情况和学习状况,了解到学生的能力发展和觉悟提高情况。反馈的目的是促使教师对教学进行适时的调控,以改变教师方面或学生方面的不足。

(二)区分所提问题类型的技能

在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学生学习的知识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概念、原理、事实表述、现象分析、问题论证等,而且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有不同的形式和水平。因而,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而应该包括多种类型。对此,教师应有较好的把握。

1.要把握识记性问题

这类问题比较简单,答案是教材中现成的,要求学生根据记忆来回答问题,这对学生来说只是回忆或再现所学知识。它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情况。这类问题的提问,主要适用四种情况:一是导入新课时,二是讲授新知识过程中需要联系旧知识时,三是新课结束之后的复习巩固时,四是督促或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时。

2.要把握理解性问题

这类问题主要是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问题等的理解情况和掌握情况。它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将自己对概念、原理、基本问题的理解表述出来,通过表述抓住问题的实质,区分事物的本质。这类问题的提问,多用于讲解新课之后或课程结束之时。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解释或重新组合。

3.要把握应用性问题

这类问题主要是论述性问题,是原理的应用,即原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应用。也就是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在新情况下加以运用,或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说明某一实际问题,或从某一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基本原理。这类问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要把握综合性问题

这类问题是要完成对学生多方面的考查,包括记忆、理解、分析、运用等,要求学生在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要把分散在教材各处中存在着内在联系的知识加以综合,并用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学生需要在脑海中检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要把握比较性问题

比较是进行科学分析,认识事物本质和特点的手段。为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教材中的众多概念、原理、基本问题,可进行比较式提问,提出比较性问题。这种提问,既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理解和巩固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按要求进行课堂提问的技能

1.要有启发性地提问

衡量课堂提问的标准,并非看提问的数量,而主要看提问的质量,看所提的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释疑中接受和掌握知识。可以说,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所以,教师要多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使问题具有疑问性、发散性、开拓性,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望,从而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发展。

2.要有重点和难点地提问

课堂提问要善于抓住关键,深刻领会教材中蕴含的主要观点和基本思想。而这里的“关键”“主要观点”“基本思想”等就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提问要针对重点和难点,着重设计几个关键性的、富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对理解重点、难点作用不大的琐碎问题,不必过多提出,以免浪费时间。

3.要难易适度地提问

所提的问题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太难,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太易,又会使学生感到没有意思,注意力和积极性得不到激发。所以,所提的问题,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基本上能答上来,使他们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

4.要有目的地提问

教学要有目的,提问也要有目的,要围绕教学目的设计和提出问题。对提什么问题、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学生可能怎样回答等,教师都要按教学目的进行确定。不仅如此,对每一个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也要明确并使其符合实际,切忌提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5.要均衡地提问

课堂提问不是个别辅导行为,而是集体教学行为,每名学生都应成为被提问的对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经常提问几个优等生,而对于中等生,特别是差生,却很少提问。这种做法不妥,它会使多数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力争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可根据不同的对象设置不同的问题。

6.要有针对性地提问

所谓针对性是指根据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题指定不同的学生来回答。一般来说,难度大的问题,应提问基础较好的学生,难度较小的问题,应提问基础较差的学生。如果让基础差的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那么不但他有可能答不出来,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会使他难堪,挫伤其积极性。

(四)把握课堂提问艺术的技能

1.要讲究提问的技巧

提问的技巧主要有两种:其一,面对全体学生发问。教师提出问题要面对全体学生,使每名学生都注意和有机会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再指定某名学生回答。这样既可调动每一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可使每名学生都能从问题的解答中有所收益。其二,要先问后提。也就是教师要先提出问题,并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动脑筋,想一想,然后再指定学生回答。切忌“先提后问”,即把学生先叫起来,再说出问题。因为这样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就难以做出及时而准确的回答。

2.要讲究提问的时机和方式

主要把握好三种时机和方式:

(1)课堂气氛沉闷时,采取趣味式提问

有时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精神恍惚。这时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有趣味性、有幽默感的问题,让学生的大脑从某种抑制状态中兴奋起来,以达到使其集中精力听课的目的。

(2)牵动学生思维时,采取设疑式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力使学生的思维和注意朝向教学内容,集中在教学点上,使他们的听与教师的讲始终保持一致。要做到这一点,设疑最有效。也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地设置“悬念”,让学生的思维围绕着“悬”运行。

(3)学生求知欲望强烈时,采取“发难”式提问

当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时,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逆向问题,让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知识。例如:在讲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时,教师可提出“先有设计图纸,然后按着图纸盖房子,这是不是说明意识也决定物质”。这样问就可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使他们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3.要做好提问后的技术处理

提问后的技术处理主要有四种方法:

(1)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根据反馈信息指定回答对象

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环顾全班,捕捉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有人举手,表明他有把握,可请他回答。如果有人虽未举手,但抬头望着教师,有跃跃欲试之意,表明他很想回答,教师也可请他回答。如果有人聚精会神,侧头锁眉,表明他正在思索,教师可以委婉地鼓励他试试,并说明能答多少答多少,答错也不要紧。如果有人低着头并避开教师的视线,表明他不会答,这时教师就不必请他回答。

(2)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听

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把学生叫起来回答问题,自己却去写板书或看教案。这样一来,教师不知道学生答得究竟对不对,学生也难以认真回答问题。所以,教师应注意听学生回答问题,如果“卡壳”了,还可以鼓励、引导或启发学生的思路。

(3)学生答完问题后,教师要及时评价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应有明确的态度,及时评价。答对了,应给予赞许和鼓励,答得不准确或不全面,则自己或请其他同学回答来纠正或补充。这对全班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是有利的。

(4)教师提出的问题若学生答不上来,应做“冷处理”

教师提出的问题,几个学生都答不上来,就不要再问下去,教师应自己讲出正确答案,并继续讲课,而不要批评或训斥学生,这就是所谓的“冷处理”。“冷处理”既不会耽误教学时间,又不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