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艺术院校探索传统文化教学法的具体对策与措施
如何探索传统文化教学法,创新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呢?须运用“五个结合”手段,解决“四个结合”问题。
(一)实现“五个结合”
当前某些艺术院校表面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不甚重视。且相对综合性院校,艺术生传统文化基础薄弱,人文素养欠缺,故要探索传统文化教学法,创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就必须得到学校的大力扶持。但单靠学校扶持显然是不够的,没有学生自发组织,广泛参与,积极配合,任何方法创新都无法奏效,因为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只是外因,无论何种教学方法创新都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产生良好效果。
2.课内与课外结合
探索传统文化教学法,创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必须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教学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可在选修课甚至某些必修课,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前十分钟进行读经活动,内容有《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同样还可穿插视频教学,这样就把教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了,既普及国学,又潜移默化地进行了道德教育,还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
课外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对课内教学进行补充,把教学的课件挂到网上,便于全校师生课后学习交流;还可在网上开设读书栏目,指导学生有选择地精读一些国学经典;同时师生也可在网上互动交流,释疑解难。另外,艺术院校还要充分利用采风、写生机会较多,跟社会实践联系较多的有利良机,在社会这个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实地考察、生动活泼的教育,其效果是那种干瘪瘪的课堂说教无法比拟的。
3.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结合
当前艺术院校的教学中存在专业课与思政课程教学分离的趋势,专业教师通常只管专业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似乎与其无关,甚至极个别专业教师或明或暗抵制、排斥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生大多崇拜专业教师,专业教师的一句话,有时超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堂课,以致思政课程教学教师费大力气向学生讲解的一些道理,经他们几句牢骚就烟消云散。其实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做人与做事息息相关,没有艺德怎能成为艺术大师?不会做人,又怎能做事?
在此必须纠正这样一个错误观点: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与专业教师无关。希望广大专业课教师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思政课程教学教师配合,一道肩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4.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
思政课程教学作为高校的必修课,某些学生有厌学情绪,艺术院校也不例外。故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改变这种现状的重要突破口。但单靠在思政课程教学上进行这种创新,显然还不足以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因为教师在创新中还受到教学大纲限制,很难不受限制地、自如地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故借助当前传统文化热,开设传统文化的选修课就成了弥补这种不足的明智选择,这样教师便可以系统、全面、自如地把传统文化中育人智慧教给学生。
广州美术学院思政部坚持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对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例如,运用中国哲学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运用儒家伦理讲授《思想道德修养》,都取得可喜成效。此外,还先后开设了《中国管理哲学》等多门国学选修课,把“内圣”与“外王”结合起来,为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一股新力量。
5.校内摸索与校外交流结合
艺术院校既有一般高校的共性又有它独特的个性,艺术生创造力强,重专业、轻人文,生活散漫,不太关心政治,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厌学情绪,因此,照搬综合性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恐怕行不通。故艺术院校应立足本校实际,针对艺术生的特点,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同时要走出去,和其他高校交流,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好的经验。
多年来广州美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校内摸索的同时,积极与校外交流。如和中山大学等高校在教学方面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共享,曾组织学生去中山大学听名师国学讲座,同时广州美术学院“传统文化协会”也和该校哲学系学生进行多次联谊。这一切都是前所未有的,既普及了国学知识,又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引起了较大反响。
(二)解决四个“结合”问题
1.艺术、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三者结合
如何使艺术与思想政治结合,培养新时期的又红又专的艺术人才是当前艺术院校亟待解决的难题。但遗憾的是当前艺术院校或多或少存在二者分离的趋势,某些搞艺术的不懂、不搞甚至排斥思想政治教育;搞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大多非搞艺术出身,不懂艺术,对某些专业教师及艺术生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往往无能为力。但艺术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某些专业教师与艺术生可能排斥思想政治教育,但大凡并不排斥传统文化;随着国学热兴起,很多甚至推崇传统文化,包括其中的很多做人的道理,而传统文化中“内圣外王”思想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一脉相承,并能产生异曲同工之妙。故传统文化可为当前某些艺术院校如何扭转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分离的趋势,探索如何培养又红又专的艺术人才提供有益启示。
2.传统与现代结合
传统文化是精华与糟粕并存,比如,三纲五常、愚忠愚孝已不可取,但忠贞、孝道在新时期依然有当代价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依然有普遍价值,既要反对食古不化、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历史虚无主义。传统文化要面向现代化,其道德教育要面向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才能古为今用。
与此同时,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故其也存在一个借鉴传统文化中优秀的育人内容和方法问题,一个传承与创新问题。
可见,传统文化的育人思想和今天思想政治教育都面临着一个传统与现代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就得重新审视我国传统文化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问题,探索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有效途径。
3.知与行结合
当前,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的最大困境是很难把教师所教、学生所学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去。故探索传统文化教学法,创新其教学方法的成败,主要不在知,而在行,关键在学生是否能知行结合,把所学落实到现实生活和学习实践,以及未来的工作实践。中国传统的知行观历来主张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统一,尤其强调道德践行,反对说一套,做一套。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语类》卷九)而曾国藩则通过每日写日记不断反省的方式,把道德认知贯彻于日常的道德践行中。故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仅停留在知、在书本阶段,必须落实到行,落实到实践中去,要在实践中磨砺品格。艺术院校可组织学生下乡慰问演出、外出采风、外出写生,使学生的道德认知贯彻到实践中去,同时在实践中进一步磨砺品格,加深了解民情、国情,接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
广州美术学院在重视传统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的同时,更关注其是否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实践中,令人欣慰的是许多学生认识到行的重要性,比如:他们有的周末自发组织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有的不辞艰辛组织向西藏等落后地区捐书捐衣,有的义务去韶关扶贫点从事美术教学,等等,都反映他们认识到力行的重要性。
4.“内圣”与“外王”结合,做人与做事结合
当前某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厌学情绪,重要原因是认为它没用,尤其是艺术生,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对立志从政的人有用,反正我又不想从政,学这个干吗?儒家历来强调“内圣外王”,“内圣”可以开出“外王”,提高道德修养可以成就事业,用通俗的话来说“内圣”可使我们会做人,“外王”可使我们会做事,中国人历来强调先做人再做事,仅会做事而不会做人的人是很难成功的。艺术生非常重视专业学习,即学做事,但如果不重视道德培养,即不重视学做人,其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故要使学生明白:做人和做事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思想政治学习很重要,职业生涯是否成功不单取决于专业素质如何,有时更取决于道德素质如何。如此就可以化解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总之,如何探索传统文化教学法,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新时期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立足艺术院校,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及其对策、措施进行了有益探索,希望一则抛砖引玉,二则求教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