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因材施教的实践路径

三、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因材施教的实践路径

基于艺术院校的特殊性和艺术院校学生的个性化特质以及其与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本质特性的矛盾分析,艺术院校思政理论课恪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与原则的根本路径在于教学过程中真心贴近学生、以教师为主导、以艺术生为主体,实现教学资源的艺术化、教学内容的时代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把它打造成为艺术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一)教学资源的艺术化

艺术院校的特殊性和艺术院校学生的个性化特质,决定了有着鲜明特征的艺术资源在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因材施教的特色性支撑。在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中,艺术化的教学资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从理论组成部分来讲,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分别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的直接指导思想和内容。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充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对于艺术院校学生的艺术创造从社会实际出发,关照历史,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规律,具有重大的引领作用。其次,充分体现思政理论课教学要求的艺术作品。在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中,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发挥特殊的积极作用。由于知识结构和专业学习的相通性以及契合艺术生的思维方式,艺术院校学生对于艺术作品具有高度的情感共鸣和专业认同,艺术作品对于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要充分地尊重艺术生的个性化特质,用艺术作品充实和辅助教学内容,发挥艺术作品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实效。最后,具有强烈爱国意识和较高历史地位的艺术大师。艺术大师从艺为人的经典事例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时代主旋律,高度适应思政课程教学的教学要求。在艺术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发挥榜样典型引领的作用。艺术榜样的感染力量是巨大的,艺术院校学生普遍对艺术大师有景仰的心理特征和模仿的行为方式,运用艺术大师的生动事例来教育人、影响人,能够弘扬社会的正确价值取向,增强思政课程教学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二)教学内容的时代化

在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上,紧密联系现实,增强教学的现实感和时代感。艺术生思想活跃,善于观察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比较关注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特别是文化艺术界的最新动态。思政课程教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要始终遵循学理论要精、要管用的思想,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点:一是思政课程教学是与现实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要处理好教材相对的稳定性和形势迅速发展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论,但是不能使其僵化,应该把思政课程教学中的理论与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结合起来。二是要抓住重点、剖析难点、解答疑点,避免与中学知识的重复。高校思政理论课与中学的政治课在知识点上存在重复,但是高校课程应该从中学“是什么”的学习过渡到“为什么”的学习。在教学内容上不必做到面面俱到,只需以重点、难点为圆心对理论加以透彻、深入讲解。三是要紧密联系时政热点,特别是文化艺术界的焦点事件,贴近现实、贴近艺术、贴近学生,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帮助学生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明辨是非,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感。

(三)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经典的教育理论中,教学内容是核心,教学方式是载体,好的教学内容需要好的教学方式。在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并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很好地来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主要运用以下方式:第一,专题讲解。思政课程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教材的内容又比较全面,并且部分内容与中学政治课有所重复,如果对每一章节平均用力,则很难突出重点。因此,在教学中不要对所有内容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要有所取舍。教师精选专题进行精讲,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拓展,把专题讲解的重点内容讲深、讲透、讲活,突出重点,便于学生加深理解,能够灵活运用,真正达到教学目的。第二,主题发言与课堂讨论。这种方法高度符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活跃、主动积极的个性特点,就是选择与课程有关的某一热点问题,分成不同的子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小组,收集资料,从不同的侧面对该问题进行探讨,最后由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汇报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做成PPT由学生讲解,也可以是制作成视频在课堂上播放,还可以编排成小品或通过组织辩论的形式来汇报。这种形式既能让艺术院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又能锻炼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积极地参加到教学中来,深受学生的欢迎。第三,合理运用视频资料。艺术院校学生由于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形象思维重于逻辑思维,对视听觉的印象深刻,因此在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精心选取相关的视频资料来辅助教学,能够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帮助的。视频资料有纪录片、故事片、理论片、音乐动漫等多种形式。在具体的运用上,有时是选用整部故事片或纪录片,看后教师及时点评或者要求学生写观后感;有时是在课前播放简短的片段,为讲课做铺垫,便于讲课中引述;有时是在讲课过程中播放片段,以增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缓解长时间听课的疲劳;有时是在课后播放,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更形象更直观的了解。各种视频资料的灵活运用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很好地丰富教学内容,深受学生欢迎。第四,组织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深刻理解思想理论体系,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由于艺术院校的专业特性,与一般的高校相比,艺术院校的专业学习更加强调和突出走出校园的专业实践学习。这种艺术专业的特性,可以而且应该与思政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实现专业实践与社科实践的高度整合,从而取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益。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感染力,增强了艺术院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通过实践教学,学生逐步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感受到了理论知识的魅力;同时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增加了学生的社会阅历,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由于艺术院校专业学习的高度自由化,所以艺术院校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意识普遍淡薄,缺乏自我规范和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艺术生薄弱的文化基础和独特的思维个性,使其在进行思政理论课学习时普遍感觉难度较大和枯燥单调,在自我层面难以形成持续、长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制度机制方面看,艺术院校重艺轻文的选拔招生机制和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缺乏硬性约束的现状,导致艺术生高度功利化地对待思政课程的学习,伴随着这种习惯性思维和现实主义态度的扩展,肯定会对思政课程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艺术生对思政课程教学的学习普遍不是自觉自为的理想状态,而是被动消极地应对。面对这一现状,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教师要有自我管理和自我规范的意识,积极参加集体备课,认真撰写教案讲稿,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教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加强学生管理,以管理促进教学,以管理规范学生,不能放任学生的自由行为。同时,还要讲究管理艺术,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经常深入学生中间,双向沟通。通过课前、课中、课后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对教学方法的建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及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