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文化
(一)教学过程对文化的释义
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播和学习文化的过程,其本身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因而,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许多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文化的问题,我们把它叫作课堂文化。课堂文化被认为是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复合体。就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来说,对这一含义可从两点来理解:一是从教育的价值取向来看,新课堂教学中产生的文化仍然是规范性文化,这是一种符合社会期待并体现着社会对课堂在文化方面正式要求的文化,它通常以正式书面的形式被明确规定下来;二是从资源的表现形态来看,新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既体现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文化,又体现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文化,将这两种文化建成同构的、共享的整合状态。
(二)教学过程对文化的诉求
与传统教学过程中“离散型”和“冲突型”的课堂文化相比,课程教学过程中诉求的课堂文化,主要是“统合型”和“智慧型”的课堂文化。
统合型课堂文化主要表现为以规范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与规范文化并存的状态。这种状态往往是课堂文化整合比较有效,使得课堂大部分成员都能够共同占有社会规范文化。这是一种教师期待、学生期待、社会期待的三者和谐统一的课堂文化。就价值体系而言,它是教师规范文化和社会主导价值的同构与整合,反映了社会规范在课堂教学中的认同与内化;就文化价值取向而言,它表明课堂文化的创生属于同构与共享。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课堂文化状态。
智慧型课堂文化是一种批判性的课堂文化。在这种课堂文化中,把学生培养成“强势批判思维者”已成为教学的中心目标。经过批判而形成的智慧型课堂文化应该具有如下特点: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授多少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多少个为什么;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多么精益求精,而在于学生有多少机会参与教学;不在于学校安排了多少门课程,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批判了多少。
(三)教学过程对文化的创生
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对文化的创生主要是建立起以规范性、整合性、交流性为特征的变革范式的课堂文化形态。
第一,让课堂充满文化意蕴。文化是课堂的养分,课堂是传播文化的主要场所。这些被传播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课堂上,这些文化主要是通过教材这一载体才构成了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而课堂教学的形式应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紧密相连、和谐统一;同时还要实现传播文化的方法与手段的一致性和有效性。这样,课堂教学便可充满文化的意蕴。
第二,在活动中凸现课堂文化。课堂本身的动态性决定课堂文化的动态性。在活动中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形态,也是教与学的最基本需要,这也正是课堂文化的体现。只是单一的教师活动,或只是单一的学生活动,都是缺少文化氛围的课堂活动。富于文化意蕴的课堂活动,应是“雅”与“乐”的真实结合。为了实现“雅”,课堂活动应精心设计,设计得精致而巧妙;为了实现“乐”,课堂活动应与现实生活相贴近,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生命的快乐。如此,科学与生活相交融,心灵与心灵相契合,课堂文化便会自然凸现。
第三,实现课堂文化价值观的整合。课堂文化的创生还需要对课堂文化价值观进行多方面的整合,主要包括:实现文化选择性价值观与文化创造性价值观的整合,它可使课堂文化向更高层次迈进;实现文化开放性价值观与文化主体性价值观的整合,它可使课堂文化既具有开放性又具有主体性;实现科学性文化价值观与人文性文化价值观的整合,它可使课堂文化既能以科学文化为基础,又能以人文文化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