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艺术作品教学法的启示与体会

三、思政课程艺术作品教学法的启示与体会

(一)艺术作品教学法是个系统工程,须凝聚领导教师学生三方合力

1.领导重视、主导

鉴于艺术院校或多或少存在重专业、轻人文,重艺术、轻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没有校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艺术作品教学法的创新将寸步难行。故校领导要在课程设计、人才整合、经费投入、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具体说:第一,成立艺术作品教学法教研中心,作为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保障思想课程艺术作品教学法正常运行。校主管领导兼任中心主任,将其纳入学校特色教学的重要一环,并提升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艺双馨”的复合型人才的战略高度。第二,整合师资力量,加强师资培训。当前艺术作品教学法的重要困境是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多不懂艺术,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多不懂也不屑思想政治教育,导致艺术作品教学法在教学与科研时捉襟见肘。为此就须首先整合师资,以学校名义借调一些艺术史教师到其教研中心,并鼓励有志者转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研,最终形成思政课程教师、艺术专业教师搭配合理的教师结构,优势互补地从事教研创新;并整合、鼓励二者从艺术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交叉的视角,联合申报省部及国家级课题。其次,加强培训。充分利用艺术院校有利的艺术资源,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艺术素养培训,鼓励思政课程教师攻读艺术学博士学位;同时引进一些艺术学的青年博士从事此项教研,并鼓励借调到教研中心的艺术教师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博士学位,并在经济和职业规划上予以鼓励与倾斜,最终整合和培训一支能够融合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为艺术作品教学法提供师资保障。最后,成立艺术作品教学法专项基金。校领导要亲自带头、主持艺术作品教学法教研;并成立专项资金,在课题研究、精品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各个环节给予充足经费支持。

2.教师全心投入

领导重视是艺术作品教学法创新的重要保障,但真正落实的关键还在于任课教师,任何一个教学方法的创新,多源自任课教师的教学实践,是其教学心血的结晶,故探索艺术作品教学法,没有任课教师全身心投入肯定行不通。首先,各任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它不但是创新思政课程教学,增强其教学实效的需要,同样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艺双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其次,认真备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应着力于加强艺术史的学习,而艺术专业出身的教师则多加强马列原著的学习,从而能得心应手地备好课。最后,加强科研。将艺术作品教学法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论,并从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学交叉融合的视角探讨其必要性、可行性及具体举措,最终为兄弟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提供有益参考。总之,思政课程教师与艺术教师应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为探索艺术作品教学法做出多方面的有益尝试。

3.学生积极参与

采用艺术作品教学法,光有领导重视和教师投入尚不够,还须学生积极参与、配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只有落实到学生的学才能见效。故应积极鼓励学生组织如“红色经典艺术作品”兴趣学习小组等社团,同时引导其自觉以艺术作品表现思政教育内容,弘扬主旋律,等等。

(二)探索艺术作品教学法须采用“三个结合”举措

1.思政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结合

当前,艺术院校或多或少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分离,甚至相对立的现状。其实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也是专业课教师的责任,毕竟“德艺双馨”是二者的共同使命,故探索艺术作品教学法须实现思政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结合。

首先,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强化艺术作品教学法。一方面借鉴《长征》《九八英雄颂》等美术作品及《黄河大合唱》《南泥湾》《国际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松花江上》《满江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我的中国心》《英雄赞歌》等音乐作品,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借鉴梅、兰、竹、菊等美术作品讲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

其次,在专业课教学中突出艺术作品教学法。在艺术史和艺术理论教学中,如讲八大山人的画时点出其其实寄托着心怀故国的家国情仇;讲郑板桥的竹时则强调是其品格高洁,关心民间疾苦的写照;等等。

2.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

一方面借红色经典等艺术作品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必修课,另一方面开设一些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交叉相通的选修课。仅仅在必修课借艺术作品进行思政课程教学尚不够,因为受教学大纲限制,教师很难不受限制地、自如地发挥其育人功能。故还须开设如艺术人生、艺术哲学、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红色经典艺术作品选辑等选修课,作为补充和延伸。尤其如红色经典艺术作品选辑,教师可挥洒自如地借《狼牙山五壮士》《起义者》等美术作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注入新力量。

3.课内与课外结合

借艺术作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立足课内教学,充分利用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还须利用课外资源做补充。应充分利用艺术院校艺术资源丰富的优势,在课外利用艺术作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如组织学生参加艺术沙龙、艺术展等活动,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艺术作品熏陶,提高思想境界。尤其须指出,各离休艺术大师,是艺术院校的宝贵资源,其艺术生涯中蕴含了丰富的艺术哲理与人生启示。故根据艺术生对其景仰甚至崇拜心理,聘请其来校进行艺术人生讲座,既传承艺术,又熏陶艺德。并可以借此机会录制“艺术人生”,汇编“艺术名人名言选录”,作为课内教学的辅助,同时也可以此和兄弟艺术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实现资源共享,扩大艺术院校艺术作品教学法的影响。

(三)探索艺术作品教学法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采用艺术作品教学法还须处理好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处理好艺与德、知与行的关系。

1.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探索艺术作品教学法时应正确处理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关系,一方面,二者不可分割,共同服务于培养“德艺双馨”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终极目标。另一方面,却又各有主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以德为主,以艺为辅,艺术作品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在艺术教育中,以艺为主,却可能以德为魂。故在讲艺术时要注重点出艺术作品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如讲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时不忘点出其反映的是琼崖游击队在极端困苦中所表现出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拓荒牛》则是改革开放之初深圳人开拓进取精神的缩影,最终使学生明白:许多经典艺术其实和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其不朽的重要原因多是反映时代精神,弘扬当时的主流价值。如此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又提升艺术教育境界。

2.艺与德的关系

在某些艺术生中存在重艺轻德,有艺即行的观点。故在采用艺术作品教学法时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艺与德的关系。一方面,艺术院校乃专业院校,其专业——艺术确实重要,要鼓励学生学好专业,决不能因自己是搞思想政治教育的就说艺术不重要;另一方面,又要借鉴艺术作品说明德同样很重要,有时甚至更重要。如可以郑板桥的画——竹,徐悲鸿的画——马等经典艺术作品为例,说明其之所以不朽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艺如其人、艺德高尚,最终使学生明白:思政课程学习很重要,职业生涯是否成功不单取决于专业素质,有时更取决于道德素质。如此就可以化解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实现德与艺的融合,最终促使其“德艺双馨”。

3.知与行的关系

当前,借鉴艺术作品进行思政教育的最大困境是不能把教师所教、学生所学落实到学生的艺术创作和生活实践中去。故运用艺术作品教学法的成败,主要不在知,而在行。为此要加强艺德与践行的研究,尤其是探索其力行的具体途径。同时鼓励学生牢记“双为”方针,服务所在社区,丰富所在社区的精神生活;服务边远农村,到贫困山区从事艺术支教活动。而对于接受国家和社会捐助的学生,则教育其以行动感恩,积极参与“感恩作品”的创作,为社会慈善尽微薄之力。同时还鼓励学生多创作健康向上、弘扬主旋律的艺术作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心力,等等。最终使艺术作品教学法所宣扬的育人精神由知转为行,实现艺德与践行完美结合。

总之,如何突破当前思政教学育人效果不甚理想的困境是新时期艺术院校亟待解决的难题。艺术生普遍存在重艺术、轻人文,强形象思维、弱抽象思维的特质,而艺术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且生动形象,为艺术生熟悉并喜爱,故探索艺术作品教学法,是增强其思政教学实效的重要举措。为此就须对其进行实证分析和实践探索,借艺术作品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学;并总结出三大启示与体会:凝聚领导、教师、学生三方合力,采用思政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内与课外三个结合举措,处理好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德与艺、知与行三者关系,既创新思政课程教学,又辅助艺术教育,为培养“德艺双馨”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