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众参与程序

二、公众参与程序

公众参与是一种有计划的行动,它通过政府部门和开发行动负责单位与公众之间双向交流,使公民能参加决策过程并且防止和化解公民和政府机构与开发单位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冲突。

(一)校园安全风险规制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1.实现公民民主权利和参与权利的需要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是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根本性法律依据。公众参与校园安全风险治理决策过程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践诠释。

2.提高决策质量、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保证

实现科学决策,需要获得充足、全面、准确的信息。[30]要准确、充足、全面地获取信息,仅仅依靠政府工作人员收集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公众参与来实现。具体包括两种信息:一是有关校园安全治理中公众价值和偏好的信息;二是关于校园安全风险治理解决方案的技术信息。

3.增强决策的可接受性,减少决策执行中的阻力

决策是为了执行,决策执行的效果与决策被公众接受的程度密切相关。通过公众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广泛参与决策过程,可以提高校园安全风险治理决策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从而减少决策执行中来自公众层面的阻力,实现校园安全治理决策的预期目标。

(二)校园安全风险规制中公众参与的途径

1.建立激励机制和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在我国实践中存在着公众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民众对参与的预期成本和预期收益的估计和权衡,预期净收益不足。因此,应该降低参与的预期成本,增加预期收益,建立参与的激励机制。具体举措主要有:一是建立参与补贴制度,对公民参与的机会成本进行补偿;运用适当的参与方式,如电子政务等,缩短参与的时间;适当安排会议地址,为参与者安排交通工具和提供交通补贴,降低交通成本;健全和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对公众参与涉及信息的核心内容提前告知公民。二是提升公众参与的效能感。主要是建立制度化的公众参与回应机制,对公民公众提出的意见和要求,无论是否采纳都要给出充分的理由和解释。除此之外,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升公众的公民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开展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教育,提高公众的整体受教育程度,从而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

2.开发和引进公民参与校园安全风险治理决策新的方法和技术

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方法和技术是在社会实践中探索和发展形成的。当代的公众参与行政决策实践已经发展出了许多参与的方法与技术。按照启动公众参与的目的,所有这些参与的方法和技术可以被划分为信息获取类、增进接受类和价值聚合类三大类。现实中比较常见的参与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座谈会、论证会、公民调查、公民会议、公开征集意见建议、咨询委员会、关键公众接触、听证会等。

3.推进公众参与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实现公民有序参与

要实现公民有序地参与公共决策,公众参与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是基本路径。同时,在公共决策中公众意见的采纳和反馈缺乏刚性制约是影响公众参与持续性的关键,同时最终也削弱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而公众参与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就是刚性制约的主要方式和表现形式。制度化和法制化还可以将现实中行之有效的公众参与方式、方法和技术固定定型,使之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成为必须采用的措施和遵守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