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的现状描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总体呈现“大事较少,小事不断”的特点。校园欺凌问题频发,但极为严重的暴力伤亡事件则相对较少。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委托课题组承担的“学校安全风险防控研究”项目,在2016年4月至6月对全国29个县市105176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校园欺凌发生率为33.36%,其中经常被欺凌的比例为4.7%,偶尔被欺凌的比例为28.7%[18](见图4-3)。

图4-3 全国中小学生认为自己遭受校园欺凌的情况
具体来说,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具有以下特点:
(一)校园欺凌行为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根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课题组公布的针对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媒体报道的全国范围内发生的109例校园欺凌事件分析得出,我国校园欺凌行为类型主要分为六种:肢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性欺凌、网络欺凌和财物欺凌,具体发生比率如下(见图4-4)。肢体欺凌,是我们最常见也是最容易发现和辨别的类型,实施者通常会以殴打、推撞、绊倒等肢体方式欺凌受害者,一般会留下痕迹;言语欺凌,指实施者以语言的方式来刺激或者伤害他人,会采用恐吓、侮辱、嘲笑等方式欺凌受害者,虽然在受害者身上不会留下痕迹,但会给受害者心理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关系欺凌,指欺凌者通过孤立受害者,使其人际关系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和同学交往、活动,是一种相对隐形的欺凌,但对欺凌者的心理会造成伤害;网络欺凌,指欺凌者通过微信、邮件、论坛等网络方式,对受害人实施恐吓、侮辱、威胁或者传播不实谣言。网络欺凌具有隐蔽性、匿名性和强扩散性,危害性很大,应对的难度也比较大。

图4-4 全国性媒体报道校园欺凌事件的主要类型(2012—2016)
(二)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场所具有不确定性
校园欺凌发生的场所比较不固定,既有可能发生在校内,也有可能发生在校外。即使在校内,一般不会发生在课堂上有老师管理的场合,通常欺凌者会选择不易被老师发现的场所,如卫生间,这就给学校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现带来一定难度。校园周边也是比较容易发生校园欺凌的场所,由于欺凌者为了逃避学校内教师的监管,可能会故意选择被欺凌者放学后的回家路上、网吧等社会环境更加复杂的地点,这就给学校的发现增加了难度,需要学校、家庭和公安部门共同监管和配合。
(三)校园欺凌损害后果的严重性
中小学校园欺凌的主体多为未成年人,自我救助保护能力和心理自我调适能力都很有限,由此导致的后果很可能是身体和心理均受到损害。与一般的意外伤害事故或自然灾害事故相比,校园欺凌由于是欺凌者恃强凌弱,带有主观故意造成的伤害,使得被欺凌者在心理上可能受到更为严重的伤害。受到严重欺凌的学生心理挫折的感受比一般学生更强,可能会被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困扰,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表现出孤独、自卑、学习困难(注意力分散,厌学)、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损害后果的严重性给校园欺凌的应对提出更高要求,不仅在应对过程中要注重对当事人隐私的保护,还要注重帮助被欺凌者社交关系的重建和恢复。
(四)校园欺凌事件的社会影响相对较大
随着社会信息传播手段多元化、传播速度迅猛化,校园欺凌事件一旦发生,顷刻之间可能人尽皆知。学校的背后往往关联着社会网络,家长群、校友群、友邻单位等,一旦事件发生,极易引起学校、学生和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校园欺凌事件,“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为的社会关系引起的纠纷”[19],孩子之间这种社交关系的不平衡容易使成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成人社会的不平衡,继而带来更多的关于社会关系探讨的延伸。危机一旦爆发并迅速扩散,学校声誉受损、公信力下降、社会恐慌、心理伤害等很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必然会导致更加严重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