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规范化与舆情风险应对
在新媒体对校园安全网络舆情的影响下,必须重视媒体报道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规范媒体的报道;另一方面,事件当事方应掌握舆情应对的方法。
(一)校园安全事件媒体报道的规范化
媒体及其从业者必须牢牢记住媒体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及其公共性和公益性的社会属性,这是由媒体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媒体具有引发理性讨论,促进合理思考的作用,同时也有将理性摧毁的破坏力,媒体能够推进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能使之受到阻碍与破坏。对于校园安全事件长期的不良报道,可能会导致媒体在报道该议题时呈现出庸俗化的特征,助长某种不正之风。校园安全事件特别是校园暴力事件的新闻报道并不等同于一般的社会新闻报道或教育新闻报道,为了有效防止因报道校园安全事件而带来的社会恐慌,其报道应该有一定的指导与规范,具体而言应该包括:
一是遵守媒体行业内约定而成的行业自律规范。要进行负责任的新闻报道,媒体必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准则,尊重社会的伦理道德。例如,我国报纸行业的自律公约规定:“报纸媒体要遵守国家对新闻行业的各项规定,担负起媒体的社会责任,自觉摒弃有损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内容低俗的或未经证实的新闻报道作为自身参与市场竞争的手段。”美国职业新闻记者协会所制定的媒体从业伦理规范也提出:“媒体要清醒地认识到某些信息的采集与报道会给受众带来一定的不适和伤害,媒体具有报道的自由但同时也要接受约束”“媒体一方面要求别人怎么做,另一方面也要向要求受众那样要求自己”。所以,对于校园安全事件的新闻报道应客观、中立,不刻意煽情、不刻意渲染暴力细节;坚持新闻真实,对有疑问的新闻源要先查证后使用;坚持多角度多方面的客观平衡中立的报道;在事件调查结果公布之前不做归因,不做媒介审判;合理使用新闻配图,对涉及隐私的画面进行必要的处理等。
二是要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当前媒体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基本能够遵守媒体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伦理责任。但在涉及未成年人为施暴者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很少有媒体能够顾及未成年人的感受,不管采访对象是否愿意接受采访,都对其进行采访,实际上,这种违背采访对象意愿的采访,不但得不到媒体需要的信息,同时也会对采访对象造成一定的伤害。媒体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对于施暴者也要保护其合法权益,如果在校园暴力事件新闻报道中,媒体出现伦理的缺失,与施暴者相关的老师、父母、朋友都有可能成为舆论攻击的对象,变成媒体新闻报道下的受害者。
三是担负起新闻媒体的“把关人”作用。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要牢记自身的社会责任,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媒体的功能不可忽视,媒体所面对的受众是复杂的,一方面,受众对高品质新闻内容有强烈的追求;另一方面,受众也对一些低俗猎奇内容抱有兴趣。在这些信息当中,媒体充当的是把关人的角色,媒体自身的功能和社会属性要求其不能一味迎合受众的低俗偏好。在海量信息中挑选出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信息,选择某一事实中具有一定社会作用和影响的内容进行报道,坚决遏制新闻失实现象的出现,严厉打击谣言的传播,面对已经发生的信息危机,媒体要在第一时间给予澄清,消除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二)校园安全网络舆情应对
校园安全网络舆情的治理应对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由于事件发生主体的身份牵涉学校和教育领域,个人的偏常行为常常给学校或教育部门带来组织性危机,并给后者带来不小的挑战。然而网络舆情并非洪水猛兽,只要掌握了舆情的发展规律和应对技巧,不但可以转危为安,甚至有可能借此提升学校形象。
1.根据舆情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校园安全舆情的演进趋势与其他类型的舆情演进趋势类似,同样要经历从潜伏期、爆发期、高潮期到消退期、平稳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的应对至关重要,一旦出现差错,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对负面舆情的处理也成为当前教育管理部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负面舆情,学校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可以在舆情演进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方式介入。[12]
首先,舆情爆发期以舆情监控为主。舆情大规模爆发之前往往会经历较长时间的潜伏期,但由于潜伏期舆情难以捕捉和察觉,舆情的着手处置往往从爆发期开始。网络舆情进入爆发期后,相关信息处于相互碰撞、从分散向集中的过程,任何观点都可能最终成为主流舆论。此时,相关部门应着手启动应急预案,加强对舆情的监督,紧密关注和把握网络上各家意见的交锋汇聚,为后续的应对打下基础。
其次,舆情高潮期以积极回应为主。网络舆情达到高潮期时,网民情绪最为高涨,这一时期是相关部门所面临的舆情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但这一时期网民分散的观点多演变成集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相关部门已经能够针对其中的舆论进行回应。同时,相关部门应加紧制订具体的回应方案和文本,对舆情进行及时干预,抑制热度继续攀升。在此期间,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相关机构在舆情回应时应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公众,通过新媒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利于揭示真相,澄清谣言,以正面信息引导“沸腾”的民意,及时制止谣言的扩散。校园新媒体可以通过不同平台,如微博、QQ、微信等集体发声,通过议程设置形成舆论合力,促进正面信息的集聚与放大,抢占网络空间的主导地位,压缩谣言与虚假信息的传播空间,积极发挥新媒体的正面舆论引导功效。[13]
最后,网络舆情消退期以形象修复为主。舆情回应仅是短时期内对公众质疑的回复,引发事件的根本问题并没解决,相关事件主体在公众中的形象仍然没有恢复。因此,舆情消退期是修复形象、增强公信力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相关部门应利用舆情高峰期过后公众注意力转移的相对空闲期,对事件展开深入调查,及时将事件原因及相关责任人的处置结果公之于众。事件原因和相关责任人处置结果的公布不仅是舆情处置的后续工作,更展现了学校或者教育管理部门负责任的形象以及表达了对公众意见的尊重,对于修复,甚至提升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被教育舆情所破坏的公众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2.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应重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
首先,加强自身平台建设。学校机构及教育管理部门要想在负面舆情的回应和正面舆情的宣传上抢占主动权,就必须加强自身社交平台的建设。社交平台的建设需要建立一支熟悉互联网运营,能够完成从内容创作到内容把关的人员完善的队伍。学校社交平台的运营应保持一定的活跃度并积极与受众展开互动。在以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为主体的官方微博、微信平台上塑造积极、正面、美誉度较高的形象,将为有效应对教育网络舆情打下良好的基础。[14]
其次,重视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合作。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对教育领域中的学校和管理部门具有舆论监督的作用,但二者并非水火不容,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应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新闻媒体。从前文的平台传播特征可以看出,传统媒体在教育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传统媒体曝光的重大舆情的信息源大多是新媒体,但传统媒体仍是讨论教育问题的主要阵地,而这些潜在舆情点被传统媒体捕捉后,会以新闻或深度报道的形式引爆,并在社会上引起更大反响。所以,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要注重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同时,应提升新媒体的运用能力,扩大与网民的互动空间。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通过开通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平台,即时与网民进行有效互动,拓展网民教育诉求的表达渠道。在具体热点事件网络舆情应对中,提高网络新媒体的运用技巧,通过新媒体平台扩大信息的覆盖面与影响力,使其成为新闻媒体、官方网站之外的辅助和补充引导力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