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的安全教育
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对正规或非正规教育体系中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学生提供的专业服务。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在学校中遇到的问题,协调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安全教育教师,处在学校的大环境中,就需要一个合适的人选在学校、家庭、社区之间作为协调方,更好地利用资源为学生的安全服务,因此,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
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已经在小学普遍尝试推行“驻校社工”模式,更好地促进学生有秩序地健康成长。香港的社会工作发展较快,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尝试着推行此模式,并且学校社工的出现,更好地解决了学生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上海浦东新区在2002年率先试点了“一校一社工”的制度,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校社工在学校内长期与学生相处,往往会比学校领导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亲密,学校社工可以利用这种亲密的关系更好地观察学生,从学生的原生家庭、生活环境、学习情况、自身情绪、社会关系、与他人相处模式等方面记录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其中尤其要注重的是学生安全方面易出现的问题。学校社工在建立安全档案时,除了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之外,也要注意与学校领导及教师之间的沟通,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学生处理应急事故的表现等全面记录学生的表现,分析出学生易出现的安全问题,并及时与学校、学生的监护人取得沟通,更好地监护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社工在学校内与学生朝夕相处,了解学生比较深入,尤其学生出现的安全问题,其针对性更强。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学校社工采取抗逆力的专业方法,可以使学生在面对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出现的逆境时,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积极勇敢地去面对。针对一些安全意识较差的学生,在组织小组活动时,可开展安全学习小组、安全技能小组等,活动的开展主要以学生安全需要为主,保持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社会工作也可以和社区工作相结合,凭借社区力量,充分调动社区的所有资源来处理社区问题,从而促进社区多方面协调及有序发展。中小学的学生大部分住在学校周边的小区,利用社区的资源为学生的安全教育提供服务,是社会工作者从改变学生所处环境开始的。社区工作的开展,主要是调动社区内的居民共同参与学生安全教育的活动,在社区内营造有利于学生安全的成长环境,充分利用社区所拥有的资源,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帮助学生解决其存在的安全问题,促进学生与社区的和谐发展。开展社区工作,除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也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在社区内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安全教育培训,减少学生发生安全事故的隐患。与社区合作开展学生安全知识教育讲座活动,学生的监护人及学生都可参加,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也提髙了监护人的安全意识。在社区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的前期,社会工作者应对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进行走访调査,了解居民最需要掌握的安全知识情况,并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宣传甚至解决办法。设计活动方案时,社会工作者需与社区工作人员协商,针对社区环境,力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使活动效果最大化。社会工作者可以提前向社区居民安全发放知识传单,传单上包括基本的安全知识,如假期游玩安全事故防范、夏季溺水防范、冬季爆竹意外事故防范等。在社区社会服务活动的进行阶段,应该举办丰富多样并具可操作性的具体实践活动。例如,在周末或者利用节假日休息的时间,开展亲子安全教育知识竞赛或者安全知识的生活化应用的话剧表演。这样既可让监护人明确对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水平。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料调动学生及其监护人的参与积极性,让社区的安全教育不再只是形式。在后期,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电话回访,调查参与情况和安全知识的普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