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人应该怎样生活?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是我们树立科学人生观的基础,也是我们每一代青年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怎样才能不虚度人生,这是萦绕在每一位大学生心头的青春之问。

【案例】 斯芬克斯之谜

在古希腊神话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传说中古希腊有一个长着狮子躯干、女人头面的有翼怪兽斯芬克斯,它每天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上,向过路人出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如果路人猜错,就被杀死。最后,年轻的英雄俄狄浦斯猜中了谜底,斯芬克斯羞惭跳崖而死。

俄狄浦斯猜的谜底是“人”。他解释说:“在生命的早晨,人是一个娇嫩的婴儿,用四肢爬行。到了中午,也就是人的青壮年时期,他用两只脚走路。到了晚年,他是那样老迈无力,以致他不得不借助拐杖的扶持,作为第三只脚”。后来,“斯芬克斯之谜”常被用来比喻复杂、神秘、难以理解的问题。

教师讲解】

斯芬克斯之谜可以看作是对“人是什么”的探讨,但是斯芬克斯的谜底或者说俄狄浦斯的解答事实上也没有从根本上解答“人之谜”或“人的生命之谜”,因为它仅仅是从人的外貌特征的演变来定义了人,这只是表象而不是本质。尽管人类来源于自然界,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样,也要进行新陈代谢、繁衍后代,经历生老病死的自然过程。但是,人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动,那么,如何去定义“人”?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问题依然是我们本节课要深入讨论的重要问题。

理论知识点1:人的本质的科学解答

雅典的德尔菲神庙上镌刻着一句著名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也曾引述这句名言,强调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人对自身的认识,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常新的问题。在中外历史上,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都曾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解答,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为科学揭示人的本质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资料。

【PPT板书】“人是什么?”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  ——《列子·黄帝》

“人是没有羽毛两脚直立的动物。”  ——柏拉图

“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荀子

“人来源于动物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程度上的差异。”  ——恩格斯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

“人是理性动物。”  ——苏格拉底

“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亚里士多德

“理性、意志和情感(爱)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性。”  ——费尔巴哈

“人与动物相比不过是一架更精致、更加复杂的机器。”  ——拉美特里

【教师讲解】

在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解答之前首先需要澄清人性和人的本质两个概念。人性是指“人区别于动物的各种特性或属性的总和与概括”[1],它包含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其中,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理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的属性,是以保存自身为目的而存在的食欲、性欲和安全欲(自身保存和防御本能)等生物特征,这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人的自然属性表明人来源于自然,归根到底是“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2]。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作为社会存在而具有的特征即人的超动物性,包括社会劳动和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属性表明人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还是社会的产物。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3]

人的本质是“人区别于动物最根本特性,即人的本质属性”[4],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5],“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社会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6]。所以,人的本质寻找和发现应该是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从现实的世界出发,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性的特征,找到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质的根源性所在。

对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追问可以更好地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从PPT所展示的名人名言可以发现,列子和柏拉图对于“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解答关注的是人的自然属性也就是人的生物性特征,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荀子对“人是什么?”的解答更进一步揭示了人之为人的特征,将人的思维能力视为人和动物的区别,但还没有触及人之为人的根本。

在中国古代,人们往往以人性善恶来定义人的本质。最早揭示人性的是告子,他认为人性无善恶之分,人和动物一样具有“食”“色”的本性,他说:“性无善,无不善也”,“生之谓性,食,色,性也”[7]。孟子则提出了“性善论”,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8],“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9]。在孟子看来,“人之初,性本善”,不为善本身违背了人的本性,因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此作为孟子四端学说的出发点,强调仁义礼智是人所固有的而不是外在于人的,以此确立“性善论”的学说,强调道德上应该努力去践行“仁”德。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10],“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11]。在孟子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所以才有圣人“化性起伪”,生礼义、制法度,通过道德教育来引导人向上向善。

西方对于人性或人的本质的探讨主要观点包括:一是以边沁、霍尔巴赫等人为代表将人的自然属性中的生理需要或本能如“趋利避害”当作是人的本性;二是以黑格尔、康德、笛卡尔为代表强调人的本质是理性,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三是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强调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情感;四是以拉美特里为代表的机械唯物论强调人是精美的机器。这些认识从不同的维度展开,揭示了人的某些特性,但都是将人的部分属性夸大抽象为人的本质特征,或者是从抽象的人性角度来揭示人的本质,并没有抓住人之为人的根本。

【PPT板书】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

——《资本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教师讲解】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开了人的本质之谜。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说明了人的本质,为人们认识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具有深刻的内涵,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人之所以为人,人类社会之所以形成和发展,劳动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2],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演变为人的推动力量和决定因素;其次,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离开劳动,人类无法生存,“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13];再次,劳动是人们所有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劳动不仅使人与自然界之间发生关系,也促使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劳动不仅生产出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还生产着人们的社会关系;最后,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正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14]

第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社会属性的基本内容是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联系,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以生产关系为基础,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体现和反映着人的本质。人们正是在这种客观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为真正现实的、具有个性特征的人。因此,认识人的本质,只能立足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的人,而不能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

第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不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机械相加,而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其中,对于各种社会关系,马克思突出强调了生产关系的重要性,因为它是产生其他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人的本质离不开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基础的劳动实践,只有在这种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人的本质。由此揭示出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发现了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历史规律。

【案例】 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打死了一只狼后,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养大的女孩:其中大的有8岁,后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有2岁,取名为阿玛拉,但因其体弱,不久死去。这是世界上发现的首例狼孩。由于她们自幼远离人类社会,在狼窝里长大,所以一切生活习性都与狼别无二致。

不会直立行走,只能用四肢爬行;白天睡觉,晚上活动,怕光怕火;不吃素食熟食,只吃生肉;不是用手拿着吃,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咬;不遮挡身体,不会说话,只会像狼一样引颈长嚎。在孤儿院工作人员的耐心抚育下,卡玛拉用了两年的时间才学会站立,6年才会走路,到1929年她死时,一共学会了45个词,以及几句简单的话,智力水平仅相当于4岁儿童。

【教师提问】

结合人的本质理论谈谈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解】

狼孩的实例证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无论是自幼主动或被动与世隔绝、脱离社会关系的存在,即使具有人的自然属性,个体也不可能发展为真正的人类,也不会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所以,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每一个人从来到人世的那天起,就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等。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正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面对各种各样的境遇,在客观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实践人生,通过现实的生活逐渐地感悟人生,形成了相应的人生观。

理论知识点2: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PPT板书】

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了什么活着,人生态度回答人应当如何活着,人生价值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人生目的决定着人们对待实际生活的基本态度和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人生态度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目的的持守和人生价值的评判,人生价值制约着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

【教师提问】

同学知道最灵巧的蜜蜂和最蹩脚的建筑师之间的区别吗?

【PPT板书】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15]

【教师讲解】

人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人是以劳动求得生存和发展。人的劳动实践活动是有意识的,人能够对自己的存在和活动的内容、方式有所“观”,并且根据一定的“观”作出选择、采取行动。所以,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以自己的“观”去看待人生,形成自己关于人生看法、思想和观点,这就是人生观。用人生观来观人生,观的是人生的什么内容呢?观的是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

其中,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人生目的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生观的核心,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当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观作出了某种明确的选择,实际上就在主要方面决定了他将如何对待生活,决定了他在实践中将以怎样的方式处理各种人生问题。反过来,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往往又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重要的影响。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目的,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如何处理生命历程中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付出与收获、生与死等一系列人生中的重大问题,人们总是有所取舍、有所好恶,对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认同什么、抵制什么,总会有一定的标准。这些都与人们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密切相关。

理论知识点3:为什么说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PPT板书】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其次,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再次,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选择。

【教师讲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历程,可能有时也会追问“人为什么而活”。对“人为什么而活”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就是人生目的。人生目的是人们关于人生的美好愿景和奋斗目标,它决定着人生的道路选择、决定着人生态度的取舍,决定着人生意义和价值追寻,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在人生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阐释这一决定作用:

【案例】 马克思的故事[16]

马克思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他的姨妈和姨夫创办了著名的飞利浦公司,他23岁获得博士学位,25岁娶了一位男爵小姐——特里尔政府枢密官的女儿为妻,并成为《莱茵报》实际上的主编。那时,他的朋友都是达官贵人,在他眼前,灿烂的个人前程如平坦的大路一般展开,沿着这条平坦的大路,年轻的卡尔·马克思博士,他本来应该成为“马克思爵士”“马克思部长”“马克思行长”——最不济也会成为“马克思教授”。

但是,令人震惊和不解的转变就发生在这一刻,从那时起,马克思仿佛突然之间就抛弃了他应得的荣华富贵,从此开始了40年的流离失所、40年的拼命工作、40年的革命和斗争。等待他的命运是一贫如洗、儿女夭殇,昔日家产万贯的富家子沦为了求乞者,风华绝代的贵族小姐,为了一口面包不得不反复典当祖母的婚戒,而这个伟人生活中最大的奢求,竟然是在工作的间隙能够偶尔睡一下,1883年3月14日,他就是这样在办公桌前睡着了——但却是永远地睡着了。

理性和经验完全不能解释马克思的命运,不能解释马克思仿佛是自讨苦吃的选择,唯一能够解释这一切的,是他在17岁时一篇作文里所说的咒语般的话,他说:为人类福利而劳动、为大家而献身的人是最幸福的人。也许是他在23岁时写下的博士论文中令人震惊的发现:知识不是来自经验,也不是来自理性,因为知识,就来自凝视他人的目光,倾听他人的呼吁,并立志为他人做些什么。

【案例评析】

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的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古今中外众多创造了辉煌壮丽人生的志士仁人,多在青年时期就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的,正是由于青年马克思一开始就确立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从而在面对人生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和重要选择时,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始终朝着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前进。

马克思在中学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当中原话是这样写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7]

正是因为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树立了为人类而工作的人生目的,这一目的不仅决定了他的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影响着他的人生态度,不管是面临生活的一贫如洗、流离失所,还是面临四十年的拼命工作、革命和斗争,他始终坚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一如既往、不畏艰难朝着这个目的前进并走到人生的终点。同时,这个人生目的也决定了他一生中的价值选择,他没有选择物质优厚的生活道路,抛弃了原本可以获得的社会地位和荣华富贵,选择了为人类而工作,为全人类谋福利,因为在他看来,与人类的命运相比,个人的成就微不足道,并且直到生命的最后他依然觉得这种选择是值得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生目的一旦确立,尤其是高尚的人生目的会对人的发展产生无可比拟的重大影响,它不仅决定着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选择。

【案例】 无腿勇士夏伯渝勇登珠峰的故事

视频:《夏伯渝:我为什么要再出发?》剪辑片段

1975年5月的珠峰登顶过程中,夏伯渝将自己的睡袋让给队友,导致双脚被冻坏死,被迫截肢。但这个失去了双脚的登山者并没放弃,依然下定决心用自己的双腿丈量世界之巅。从那时起,夏伯渝每天负重深蹲、仰卧起坐、引体向上,以保持身体状态。但大运动量的训练假肢经常把腿磨破,长期不愈合发生了癌变。1996年,癌变转移到淋巴。命运又一次戏弄了它的挑战者。他说:“其实我不怕死,我在登山的过程中已经和死神打过交道了。我惋惜的是,登珠峰的梦想不能实现了。后来我一想,我还活着,我就要为我的理想继续去奋斗,去拼搏。”凭借这样的态度,夏伯渝一边配合治疗一边坚持训练,竟然神奇地控制住了病情。这一次,命运终于向勇士低头,夏伯渝又开始了新的挑战。

2014年,距离夏伯渝第一次登珠峰39年后,他重新踏上了登珠峰的山路。不过,在冲顶过程中遭遇雪崩,尼泊尔政府取消了攀登珠峰的活动。2015年,夏伯渝再度出发,却遭遇尼泊尔8.1级大地震,他的登顶珠峰梦再度搁浅。2016年,夏伯渝第四次挑战珠峰。这一次,他与梦想的距离只有94米。“在到达8 750米的高度的时候遭遇了暴风雪,那时候我做出了最难的抉择,下撤。”2018年,69岁,他第五次出发。途中经历了持续的大风和暴风雪,“这一次登顶其实比往次难度更大,一路都是暴风雪。”夏伯渝回忆说,“从大本营出发那天雷电交加,让人害怕,从来没有在珠峰遇到这么大的雷电。”这一次,冲击珠峰的夏伯渝终于站在了世界之巅,他说:“老天爷眷顾我,珠峰终于接纳了我。”

【案例评析】

人生道路上有时会一帆风顺,有时会崎岖不平,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斗争,不同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持有不同的人生态度。可以看出,正是因为夏伯渝老师一直坚持登顶珠峰的梦想,才使得他成为中国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第一人。他在实现他这一人生目的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发扬了永不言弃的精神。由此可见,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业有成者,无不是在正确的人生目的的指引下,以积极乐观认真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顺逆曲直。

【案例】 守岛英雄王继才

开山岛位于北纬34°31′,东经119°52′,面积仅有0.013平方公里的孤岛,是黄海前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85年部队撤编后设立民兵哨所。1986年7月,王继才夫妇成为开山岛的第五批守岛人。前四批人员都因环境恶劣、生活寂寞而相继离开,其中守岛时间最长的也只有13天。1986年,26岁的王继才瞒着家人独自上了岛。48天后,王仕花决定辞职上岛。回忆起岛上第一晚,王仕花仍微微有些颤抖,“海风扯着嗓子往屋里钻,屋外似乎满是老鼠、蛇发出的声音……我特别害怕,让老王睡在靠门的地方,把门挡着,我蜷缩在最里头……那一夜,太黑太黑,太漫长太漫长了。”32年来,夫妇俩每天都在重复“那一晚”。他们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留在了这座孤绝的小岛。王继才说,“祖国的海岛,你不守,我不守,谁来守?”32年,一口水窖、三只小狗、四座航标灯、数十棵被吹歪的苦楝树、200多面升过的旧国旗,勾勒、构成王继才的守岛岁月。2018年7月27日,王继才在执勤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8岁。

2019年8月6日,习近平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2014年,王继才夫妇被评为全国“时代楷模”。2018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决定,追授王继才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年2月18日,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王继才“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案例评析】

王继才只是一个普通人,一名守岛的民兵。然而,正是他志存高远、无私无畏的不懈坚守,才筑就了不平凡的人生。生命的价值蕴含在人生的轨迹之中。32年间,每个人都可能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而王继才的选择是,收起自己的离合悲欢,把温情留给他人,把忠诚和担当交给祖国。他为一座岛作出承诺,“守岛就是守国,遇到天大的困难,也一定要把岛守好!”

回首王继才平凡而伟大的58岁人生,我们惊叹于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在黄海前哨开山岛值守32年,相当于服了16次义务兵役;我们敬佩于他身处改革开放的繁荣年代,却无怨无悔地在一个“平凡得无聊、艰苦得离谱”的岗位默默奉献,用生命践行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初心和承诺,让精神之光照亮更多筑梦人的前行之路。我们说,人生目的决定人生的价值选择。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从而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责。新时代青年更理应严肃认真地思考人生,努力领悟人生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实现应有的人生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18]

【教学小结】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和青年大学生座谈时谈道:“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19]大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青年学生要思考和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首先需要学会科学看待人生的根本问题,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生问题的基本理论,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准确掌握面对和解决人生问题的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深刻理解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者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明确人生目的、端正人生态度、认识人生价值,才能准确把握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后思考】

1.阅读爱因斯坦《社会与个人》,写一篇800字的读后感。

2.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现状展开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运用所学的人生观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本质属性是(  )。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D.自私本性

2.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其中人生目的回答的是(  )。

A.人为什么活着

B.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

C.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D.人的社会价值

3.没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再崇高的人生目标也难以真正实现。以下不属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是(  )。

A.人生须认真 B.人生当务实

C.人生应乐观 D.一切随缘

4.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等体现出来。其中回答“人应当如何活着”的是(  )。

A.人生目的 B.人生态度

C.人生价值 D.人生道路

5.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它主要回答(  )。

A.人应该怎样对待生活

B.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C.人为什么活着

D.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二、多项选择题

1.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下列选项属于人生观范畴的有(  )。

A.人为什么活着

B.怎样生活才有价值

C.如何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矛盾

D.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什么

2.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  )。

A.人生目的 B.人生哲学

C.人生态度 D.人生价值

3.人生目的是指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表现为(  )。

A.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B.人生目的决定人生结果

C.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D.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4.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在人生实践中需要端正人生态度,就要努力做到(  )。

A.人生须认真 B.人生当务实

C.人生应乐观 D.人生要进取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D 4.B 5.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CD 3.ACD 4.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