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5:大学生择业为什么要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提问5:学生择业为什么要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针对教材哪部分提出:针对第五章第三节职业道德中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部分。

提问要达到的目的:使学生懂得服从社会发展需要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的起点。

对问题的解析:

随着大学扩招,每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在增加,2014—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727万人增加到834万。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放缓,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够理想。改革之初,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能提供240万个就业岗位。现在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只能提供170万个就业岗位。2017年我国的经济增速是6.7%,这个速度创26年来新低。2018年和2019年经济增分别是6.6%,6.1%。加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够理想等原因使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生就业也受到较大影响。面对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仅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职业,还是考虑服从社会的需要?这是择业前应认真考虑的。择业是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等具体情况,选择自己要从事的职业的过程。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选择城市环境好、工资高、生活舒适的地方工作本无可厚非,但是也需要懂得除了考虑自己的情况外,更需要考虑和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需要、社会建设的需要以及就业岗位的需要等。理解服从社会发展需要是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思考怎样选择职业。个人总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在社会之中实现的,也就是说是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的。没有社会的发展就不会有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因此选择职业不能以个人为中心,而需要考虑社会的需要。

大学生的择业行为是受一定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引导的,也就是受择业观的影响和引导。择业观是指对如何选择职业的总的观点和看法。有什么样的择业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择业行为和选择职业的结果。作为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择业不仅仅从满足物质和个人需要的角度,还应该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思考如何选择职业。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毕业作文中谈道:“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们是伟人;那些为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是最幸福的人。对于这种伟人的人生目的来说,任何职业都只是手段——接近完美的手段”,他还说:“选择职业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7]大学生选择职业要像马克思谈到的我们选择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是为大家而献身,有了这样的择业观和职业目标,大学生择业就不会偏离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择业要考虑当前社会发展的情况,麦可思研究院2019年6月10日在北京发布《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2018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91.5%,据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就业重心发生变化,民企、中小微企业、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等成为大学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说明我国就业形势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大学生改变了过去那种只到有编制保障的单位,选择自主创业和到中小微企业的增加。2016年大学生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为19%,比2012年下降9个百分点;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达到60%,比2012年上升了7个百分点;在300人以下中小微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为55%,比2012年上升了7个百分点。大学生到“北上广深”就业比例持续下降,从2014届的25%下降到了2018届的21%;而“新一线”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本科毕业生选择在“新一线”城市(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等)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22%上升到2019届的26%,而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26%下降至2019届的20%。此外,刚毕业时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毕业生中,三年内离开的比例明显上升,从2011届的18%上升到了2015届的24%,近年来这一比例持续上升。这些情况说明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有所改变,选择到非一线城市和基层单位工作的比例明显上升,这样的选择也是适应社会需要的表现。从大学生对就业单位和区域选择来看,择业选择是根据社会需要在变化,可见大学生对就业的选择离不开社会的大背景。因此,大学生应将个人对职业的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才能在正确的择业观的引导下选择职业,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