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张华的事迹:张华是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医学系的学生。1982年7月11日在西安康复路南口,69岁的掏粪老汉魏志德在三米多深的化粪池里工作时,被有毒沼气熏倒跌入粪池。张华听到呼救声跳进三米深的粪池里救起了掏粪老农,年近24岁的张华被沼气熏倒,中毒牺牲。他牺牲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党委给他记一等功,追认他为革命烈士。1982年他被中央军委追授“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多部委发出向张华学习的通知和号召。然而“大学生张华救掏粪老农而牺牲”的事件,在当时引发了一场长达半年的关于人生价值的大讨论。讨论的焦点是:一个大学生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一位老农的生命究竟值不值?对张华行为的不同看法,体现了人们对张华行为选择的评价,即对张华行为的价值取向的评价。价值取向就是对价值的追求和选择。有人认为张华的价值取向值得,对张华的追求和选择给予肯定;也有人认为张华的价值取向不值得,对张华的追求和选择持中立甚至否定的态度

【PPT板书】

张华救掏粪老农的图片。文字展现:张华1982年7月11日救起了69岁的掏粪老汉牺牲了自己24岁的生命。

如何评价张华舍己救人的行为?

理论知识点1:理解人生价值评价的概念

教师提问】

从张华救老农事例的争论中看到,人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评价张华的行为,才有了值不值得的讨论,这实际上是针对人生价值的讨论,那么为什么会存在人生价值的评价这一问题呢?

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这一问题后进一步解答。

【教师讲解】

个人在生命历程中,都会思考自己的人生怎样度过更有意义,也经常会审视别人的人生是否有意义。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更是要对自己未来的一生进行认真思考。同时人们总会面临对未来人生的选择,例如钱学森和邓稼先等老一代的科学家,他们在美国读书或工作后面对新中国的成立,是继续留在美国领高薪过相对富裕的生活呢?还是回到贫穷的中国为自己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呢?他们当时面临人生的追求和选择,归根到底也是人生价值的选择。又如,“时代楷模”天眼巨匠南仁东,为了“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20多年呕心沥血,大胆创新,辛勤耕耘,牺牲了个人的休闲时间,为祖国天文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人们也会从不同的价值观理解和评价他们的人生价值选择。还有,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曾经选择读什么样的大学和专业,以后是继续攻读研究生,还是本科毕业直接走向社会工作,或选择在哪里工作、做什么工作等,这些选择都是考虑将来为谁工作,以及怎样更好发挥自己的潜力,使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或者更有意义。我们一般把这种选择称为价值取向,就是对价值的追求和选择。对价值选择都要作出判断,对判断要进行评价。如何对选择进行评价就涉及判断或评价的标准。人生价值判断的标准是否正确,关系到能否正确评价人生价值。

【PPT板书】

什么是人生价值评价?

人生价值评价就是主体对价值的认识,即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人生实践活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或作出部分肯定或部分否定的判断。

【教师进一步解析】

从前述的事例我们知道,对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些问题无法回避,都要在选择的过程中进行判断并作出评价,人生价值评价是人生价值观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首先是因为用什么样的标准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直接反映了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其次是人生价值评价对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实现人生的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人生价值评价呢?所谓人生价值评价就是主体对价值的认识,即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人生实践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或作出部分肯定或部分否定的判断。如何对人生价值选择进行评价就涉及判断或评价的标准。人生价值判断的标准是否正确,关系到能否正确评价人生价值。就如前述张华救老农的事例,判断张华的行为究竟值不值得,没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按照文凭的高低或者社会地位的高低作为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就认为大学生的人生价值高于老农,如果我们仅从量上考察人对社会贡献大小来评断人的价值大小,就会认为老农的价值高于张华,如果我们以法律给予每一个人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为标准来评判,就会认为张华和老农的价值是平等的,因此我们应有正确的标准和方法来判断人生价值。

理论知识点2: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

【PPT板书】

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是什么?

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一个人是否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贡献。为社会积极作出贡献的人生就有价值,没有作出贡献的就无价值,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人生价值就是负价值。

【教师提问】

从前述讲解我们知道,每一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价值标准评价张华救老农的行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请同学们思考: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是人们主观提出的?还是有客观性的、大家共同认可的标准?

学生分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并讲解】

价值评价是人们对已形成的价值作出的主观反映,也就是对某人的行为选择是否有主观上的价值认识,这种认识是主观形态的东西。由于这个原因,人生价值评价有一定的相对性,有时也会因人而异,因不同的利益集团而不相同。如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对人生价值的评价不仅不同,甚至是根本对立的。但是人生价值评价也不完全是主观随意的,如果不同个体根据自己的理解而树立一个价值评判的标准,那么人们就没有对人生价值评价标准有一个客观统一的认可,因此我们谈到人生价值评价标准也应有一定的客观性。就是说,人们对人生价值评价虽然有时存在差异,但就整个社会发展来说,还是有客观的统一的标准。

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以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对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否有推动作用为标准。无论哪个时代的人,人们赞扬的总是对历史有推动作用的人,或为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的人,尽管这些人中有的默默无闻、十分平凡,但只要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人们都对他们给予肯定。而人们唾弃或批评的人总是逆历史潮流而行或不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仍是看一个人是否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贡献。以时代楷模为代表的千千万万普通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用不同的方式为社会作贡献,无论贡献大小只要是对社会有益的,都应得到肯定。总之,为社会积极作出贡献的人生就有价值,没有作出贡献的就无价值,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人生价值就是负价值。就是说,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人生和行为都是正当的、高尚的、有价值的;反之,一切不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人生和行为都是不正当的、低下的、没有价值甚至负价值的。在人生历程中,懂得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把握人生价值的取向,对于实现人生价值十分重要。

从前述关于人生价值的分析中我们得知:在人生价值关系中,主体是他人和社会,客体是各个人的人生活动,主体的需要是由客体满足的。主客体关系是个人和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客体可以通过积极、主动的行为等方式满足主体的需要。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这个价值关系中,当一个人的活动(客体)能够满足社会和他人(主体)的需要时他的活动是客体,我们从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看,个人为他人和社会作出了贡献的,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因此我们认为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是个人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裴多菲曾经说:生命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质量用贡献计算。但是在人生价值关系中,个体的人不总是客体,个人在为社会作贡献的时候也产生需要,当个人产生需要时他就成为主体,他人和社会就是客体,个人的需要是由他人和社会满足的。因此,人生既是价值物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物的享受者,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理论知识点3:评价人生价值的方法

【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思考:袁隆平与一位普通农民的价值如何评价?张华与老农的价值如何评判?雷锋与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价值如何评价?

同学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师讲解】

人生价值评价,除了掌握评价的标准外,还要把握一定的方法,辩证看待人生价值,否则我们就不能很好回答张华和老农、袁隆平和普通农民、雷锋与黄旭华的人生价值。

评价人生价值的方法:

第一,坚持质和量的统一。人生价值与任何事物都是一定质和一定量的统一。我们在对人生价值进行评价时,必须从质和量两方面考察。首先,如何看待人生价值的质?就个人而言,凡是对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的,不论你付出的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也不管这个人在什么岗位,有怎样的社会地位、收入多少,只要对他人和社会有贡献,都应该肯定其人生价值。如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使水稻的平均亩产量达到1 200多斤,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一位偏远地区的老农,一辈子种地为社会提供的粮食很少。他们两者为社会提供的物质财富差距很大,但是他们都为社会作贡献。从为社会作贡献的质的方面来看都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应对一切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生给予肯定。毛泽东曾经说过:“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23]这段话就是讲的人生价值在质上的统一性问题,从质上对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的人生价值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这也充分肯定了不同社会分工的条件下对社会贡献大小有区别,但都能够平等地尽其所能地为社会作贡献,这也是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

人生价值不仅有质的问题,还有量的问题。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环境、文化素质、知识结构、努力程度以及社会分工等方面有差异,人们所作的贡献在量上就有差别。一般说来,能力强、职位高的人贡献大些,比如一个科学家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加之自己努力,其创新发明可以给社会或者时代带来巨大的变化;再如一个身居高位的领导者,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有动用更多的社会资源的条件,加上廉政勤政等方面个人主观努力,他的贡献会远远大于一个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普通劳动者。而能力弱、职位低的人因缺乏主客观条件,一般情况下对社会的贡献相对小一些。如果我们在评价人生价值时不考虑贡献的量的大小,就会抹杀个人的特殊性和主观能动性,使经过艰苦努力付出很多的人的人生价值得不到充分肯定,也影响社会上其他人的人生价值的充分发挥。因此,我们评价人生价值时,既要看到它的质,又要看到它的量,我们既要鼓励人们为社会作贡献,也要鼓励人们为社会多作贡献,因此世界各国都会设立各类奖项鼓励作作贡献的人。例如,袁隆平获得了第十四届世界杰出华人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中国著名科学家奖、2007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世界粮食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创造与发明金奖、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发明和创造”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籼型杂交水稻、国际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杰出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法国最高农业成就勋章等众多奖项。总之,我们评价不同的人生为社会的贡献时,要坚持质和量的统一。

第二,坚持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动机,也都会取得一定的效果。动机是引发人们决定某种行为的内驱动力,也被理解为人们实践活动的主观愿望。效果就是某种动机或原因所产生的结果,这里主要指人们实践活动的客观后果。动机与效果是对立统一的。一般说来,好的动机常常引出好的结果;坏的动机,其结果也往往是不好的。但是,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主客观之间经常存在着矛盾,动机与效果也有不一致的时候,“拔苗助长”“弄巧成拙”“画蛇添足”就体现了好的动机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又如医生给病人治病采用的手术和使用的药物,由于医生的医术或者科技发展受限,使用的药物没有把病治好反而治死了,这些都属于“好心办坏事”,即好的动机不一定有好的结果。另外,“歪打正着”就属于动机不一定好,但出现了好的结果,也是动机与效果不相一致的情况。例如:有一个德国工人,在生产书写纸时不小心弄错了配方,生产出一大批不能书写的废纸。他被扣工资、罚奖金,最后还遭到解雇。正当他灰心丧气的时候,他的一个朋友提醒他,让他仔细想一想,能否从失误中找到有用的东西。于是,他很快认识到,这批纸虽然不能做书写用纸,但是吸水性能相当好,可用来吸干器具上的水。于是,他将这批纸切成小块,取名“吸水纸”,投到市场后,相当抢手。后来,他申请了专利。

因此,在评价人生或行为时,需要作具体的分析。一个人虽有了好的动机,但无切实或恰当的行动,而未达到预定的结果或造成了坏的效果,那就不可能有什么价值;一个人如果动机不纯,虽然产生了有利于社会的后果,也不能说他实现了内在价值。我们既要看动机,又要看效果,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把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

第三,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统一。从前述可知人生价值在于一个人是否为社会和他人作出了贡献,而贡献分为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因此,在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时,就必须既看到他对社会物质方面的贡献也要看到其对精神方面的贡献。一个人创造的物质财富一般是可以度量的,容易被人们看到和承认,例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推广,使中国的水稻亩产量从过去的400斤左右上升到最高亩产量1 800斤。还有爱迪生,一生有2 000多件发明和1 000多件专利。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带领团队解决了65吨大陀螺的问题,为潜艇节省了空间,而且摇摆角、纵倾角、偏航角、升沉都接近于零。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成绩。但一个优秀人物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即在精神方面的贡献,却是难以度量的,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如黄旭华的努力为中国造出的核潜艇很容易被人知晓和记住,而他为制造核潜艇做隐姓埋名之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30年没有回家的造潜艇献身精神容易被人忽略。我们应看到人在精神方面的创造和升华,对社会的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一个见义勇为、为挽救溺水者而牺牲的人,即使未能将人救活,但他的献身精神,却是值得肯定的,是不可否认的,有着崇高的价值。一种新理论的建立,一种新观念倡导,以及人们对理想、对事业始终不渝的奋斗精神和献身精神,都会化作巨大的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巨大作用。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为之一新,就是最好的例证。雷锋一生短暂,他没有发明过专利,在物质上为社会的贡献也不多,但他高尚的品德曾净化了一代人的灵魂;杭州吴菊萍女士用双手接住从10楼坠落的小女孩妞妞,导致自己手臂三处骨折;佳木斯最美女教师张丽萍,为抢救两名学生,导致双腿高位截肢,她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些精神至今仍鼓舞着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所以,我们应当把人们在精神方面的贡献看作一种宝贵的财富加以肯定,并使其发扬光大。人们在精神方面的贡献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知识的,也有道德和审美方面的。关于知识的价值,人们认识得比较清楚。“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是绝大多数人所熟知的。但是,关于道德的价值却是许多人不太了解的。前述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从粪池里救了一位老农,当时报纸上讨论了半年“大学生张华为救老农而牺牲值得吗?”的疑问就说明了这一点。如果我们用文凭高低作为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那么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本科生掉进河里了,如果一个博士生去救他,我们是否认为博士生价值高于本科生,不应因救本科生去冒生命危险呢?要说人生价值,老农虽然为社会作的贡献不是很多,而张华是在读本科生还没有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肯定张华的人生价值,主要是从精神方面给予肯定的。对于这类问题,美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深有感触地说:“现在这一代人往往注意我们发明了什么,有哪些著作,实际上我们这些人的道德行为对世界的影响从某种意义来讲更大。”在评价居里夫人时,他还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24]

可见,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时,必须坚持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的统一,特别要注意先进道德对于社会所具有的崇高价值,如果说,物质贡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那么精神文化方面的贡献,则是人类日益走向全面发展的标志。因此,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只有把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统一起来,才能正确评价人生价值。

第四,完善自我与为社会做贡献相结合。社会中生存的正常人心中一般都充满对未来的憧憬,确定追求的目标,或多或少为社会作贡献,在社会各个领域中都可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如天文学家南仁东在中国建成世界一流水平望远镜FAST,为祖国的天文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王选发明了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他带领团队取得的成果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彻底改造了中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任正非创办华为集团为社会作贡献;还有社会科学界、教育界和文学艺术界以及广大普通的劳动者也在不同的领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在肯定每一个人为社会做贡献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他们为实现理想付出的努力,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刻苦钻研,增强本领,在工作中也会按照道德规范去处理个人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战胜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难关,艰苦奋斗,在努力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也使他们自己从道德情操和心灵净化方面得到提升,知识水平等方面进一步提高,这些也最终促进了他们自我完善。社会上每一个人全面发展和自身完善也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为每一个人的自身完善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条件,每一个人也可以更多地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完善自我与为社会作贡献如果形成良性循环就可以两者完美结合。

【教学小结】

1.人总是会对自己的选择进行判断。在人生历程中,人常常会由于读书、工作等问题要进行选择,对自己的选择要进行判断或评价。

2.对人生价值的判断就要有评价标准。评价本是主观对人生的认识,会因人而异,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评价标准,但是人生价值评价不能主观随意,否则就无法达成一个客观统一的认可,因此人生评价标准有其客观性。人生价值评价的客观标准是看一个人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是否做出的贡献。

3.对人生价值的评价除掌握标准外还要掌握评价的方法。即坚持质和量的统一、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统一、完善自我与为社会作贡献相结合等方法。只有全面掌握了评价的方法才能对人生价值作出正确的评价。

【课后思考】

1.如何理解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是看一个人是否为社会进步事业作贡献?

2.选择一位典型人物的事迹,用人生价值判断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分析。

【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是看一个人(  )。

A.为社会提供了多少物质财富

B.为社会提供了多少精神财富

C.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贡献

D.个人拥有多少财富

2.毛泽东指出:“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是检验主观愿望或动机的标准。”这句话表明我们在评价人生价值时要坚持(  )。

A.一个人所作贡献的质和量的统一

B.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的统一

C.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的统一

D.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3.有关人生价值评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个人的能力强弱是判断人生价值的依据

B.个人的行为动机越纯洁就越能体现其人生价值

C.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多,其人生价值也就越大

D.个人的物质财富越多,其人生价值就越大

4.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这就是说,衡量一个人社会价值的标准应该是(  )。

A.个人的社会存在 B.个人的行为动机

C.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D.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5.毛泽东曾经说过:“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毫无自私自利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段话体现了(  )。

A.从质上对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生价值进行了肯定

B.人生价值的肯定要从多方面评价

C.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应看动机是否高尚

D.对人生价值的评价是否脱离了低级趣味

二、多项选择题

1.人生价值评价就是主体对价值的认识,即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根据一定价值标准(  )。

A.对人生实践活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B.作出部分肯定或部分否定的判断

C.对一个人拥有的财富进行判断

D.对一个人产出的物质产品进行判断

2.正确评价社会成员人生价值的大小需要掌握正确的评价方法,包括(  )。

A.坚持一个人为社会的贡献在质和量上相统一

B.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C.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D.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3.爱因斯坦曾说,我评价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只有一个标准,即看他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自我”,这句话告诉我们(  )。

A.一个人应有价值的实现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条件制约的

B.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C.人生社会价值实现需要将个人与社会相联系,先为社会贡献再索取

D.人生只有自我价值的实现才完全实现了人生价值

4.爱因斯坦曾说:“现在这一代人往往注意我们发明了什么,有哪些著作,实际上我们这些人的道德行为对世界的影响从某种意义来讲更大,在评价居里夫人时,他还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这段话表明:(  )。

A.在某种情况下精神方面的贡献可能比物质贡献更大

B.人们除看到杰出人物物质贡献外也要重视精神方面的贡献

C.无论什么情况下,精神方面的贡献都比物质贡献大

D.无论什么情况下,物质方面的贡献都比精神贡献大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C 4.C 5.A

二、多项选择题

1.AB 2.ABCD 3.AC 4.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