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思想道德和法律有着怎样的关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意义何在?

提问:思想道德和法律有着怎样的关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对学生成长成才意义何在?

针对教材哪部分提出:针对绪论第二部分内容“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之“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

提问要达到的目的:使学生认识到思想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殊途同归的关系。认识到在个人成长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重要意义。

对问题的解析:

就国家和社会的运行来看,一个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大致有:法律、道德、宗教、风俗、(组织)纪律,就适用范围来看,法律和道德是两大基本手段,因为法律和道德(尤其是公德)对特定国家所有公民都具有约束和影响作用。其他如风俗通常只局限于某个地域或某个民族,宗教只规范信仰该宗教的信徒,组织纪律只对组织成员具有约束作用。作为维系社会秩序的两大基本手段,法律和道德有诸多的不同。

首先,二者调整的范围不同。道德的调整范围比法律更大。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违反了道德不一定违反法律,但违反法律一定违背了道德。

其次,二者调节方式不同,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违法必究,是属于刚性规范,更强调外在的强制性;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的力量以及人们的内心的自律来维持,是相对柔性的规范,更强调内心的约束。

再次,二者调节的目标不同,法律调整的是违法行为,针对的是“罪不罪”的问题;道德是调整违反社会公理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是解决“对不对”的问题。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兴善念,行善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人的不道德的想法表露出来,会受到社会的道德谴责;相比之下,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

思想道德和法律虽然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一,它们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其二,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在法律领域有句名言:“正义或许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其中的“正义”就是特定社会的道德良心。法律条文中融入了很多社会道德伦理的价值,比如我国民法的“诚信原则”,就是道德价值观在法律中的体现。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就是将“孝老爱亲”的道德要求融进了法律。其三,道德对法律的实施具有促进作用。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律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其四,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法律通过对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予以确认,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国家强制力保障。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使思想道德要求在实践中得到切实遵循。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有助于增强人们信守法律的思想道德水平,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家庭责任、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思想道德与法律两者是相互补充、相互推动的,可谓“相辅相成,殊途同归”。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发挥思想道德的引领和教化作用,又要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强制作用。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即是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这三个部分的有机融合。思想政治素质反映人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道德素质是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评价的综合反映。法治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本质、运用法治思维,依法维护权利与依法履行义务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对于保证人们尊崇法治、遵守法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来说,人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而存在,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从一个生物性的人逐渐成为“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在此过程中,人需要在与外界的互动中逐渐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通过学习和实践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持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学习掌握运用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对于个人在社会安身立命、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