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9:大学生如何投身道德实践,以提升道德品质,引领道德风尚?

提问9:学生如何投身道德实践,以提升道德品质,引领道德风尚?

针对教材哪部分提出:针对第五章第四节向上向善、知行合一的内容。

提问要达到的目的:让学生明确良好道德的养成关键在于实践,重在行动,贵在坚持,鼓励大学生向身边榜样学习,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引领社会风尚。

对问题的解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优良的品质、高尚的人格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渐积累的结果。高尚道德品格的形成重在实践,贵在坚持。大学生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就要向道德模范学习,培养志愿服务精神,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第一,向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主要是指思想和行为能够激励人们不断向善且为人们所崇敬、模仿的先进人物。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地区、各行各业、各类人群都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先进事迹和高尚品格的道德模范,有助人为乐模范、见义勇为模范、诚实守信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孝老爱亲模范等。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道德的内涵,展示着道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道德模范的高尚品格和先进事迹,有利于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和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大学生要向道德模范学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要时时处处以道德模范为榜样,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以此实现由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的飞跃。多做好事,多办实事,在公共场所、邻里相处、行路驾车、外出旅游等不同的场合做到崇德守礼、遵规守法,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做社会良知的守望者、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

第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志愿服务的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在本质上是高度统一的,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10]大学生应带头学雷锋,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深入社会、体察民情、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道德实践中感受善的力量,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为实现中国梦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当前,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成长成才的重要舞台,成为大学生关爱他人、传播青春正能量的重要途径。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对2 0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2.1%的受访者大学时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85.3%的受访者认为在大学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重要的,66.6%的受访者建议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其中,82.1%的受访者大学时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渠道包括这样一些:64.0%的受访者曾通过学校、学院统一组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50.4%的受访者曾在志愿者官网申请参加过,46.2%的受访者通过学校社团组织参加过,26.7%的受访者有过个人自发志愿服务行为,14.6%的受访者曾向校外公益机构申请参加过。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已经遍及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社会公益等领域。

大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一是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国际国内大型活动中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在救灾一线不畏艰险、奋力救援,在贫穷落后地区帮扶、支教,带头把志愿服务活动做进基层、做进社区、做进家庭,这都是大学生关爱社会、奉献爱心的重要表现。二是帮助弱势群体。大学生应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多关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职工、农民工及其子女、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注重向他们送温暖、献爱心。三是做力所能及的事。大学生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应注重结合自身的能力、专业、特长,在实践中长知识、强本领、增才干,特别要积极参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帮扶行动,多参与城乡清洁、绿色出行、低碳环保、美化家园等活动。

第三,引领社会风尚。良好的社会风尚是人们在社会道德实践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大学生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和引领者,促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知荣辱,强调大学生应以正确的荣辱观为指导,坚定正确的行为导向,产生正确的价值激励,助推全社会形成知荣明辱的良好道德风尚;讲正气,就是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坚持同一切歪风邪气作斗争,敢于伸张正义、见义勇为,坚决同践踏社会道德风尚的一切行为作斗争;作奉献,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大学生要在奉献社会中积极发光发热,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和幸福;促和谐,就是要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大学生要用和谐的态度对待人生实践,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推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融洽相处,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友好共生。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中坚力量,其道德状态和精神风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状态和精神风貌。大学生要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不断引领社会风尚,提升道德品质。

【注释】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81.

[2]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08.

[3]罗国杰.论“五四”以来的中国革命道德[J].高校理论战线,2000(01):32.

[4]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N].学习时报,2009-11-16(1).

[5]马克思.德意志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6]数据来源: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研室于2019年2月—7月结合2018版教材向全国241所高校修读本门课的学生发放问卷2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929份,有效回收率96%。

[7]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8]雷振香.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意义、困境与实施路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2):44-48.

[9]陈露露.“90后”大学生恋爱观研究——以巢湖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17(2):154-155.

[10]习近平给“郭明义爱心团队”回信 勉励他们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N].人民日报.201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