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5:宪法作为根本大法体现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哪些方面?

提问5:宪法作为根本大法体现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哪些方面?

针对教材哪部分提出:针对第六章第二节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提问要达到的目的: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宪法及其作用,进一步帮助学生养成尊重宪法权威、依宪办事的习惯。

对问题的解析: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有许多体现。

第一,宪法可以作为标准,用之检验一切法律、法规和规章是否合宪;合宪者,具有法律效力,具有普遍适用性;不合宪者,不具有法律效力,不具有适用性,广大人民群众可以申请相关的权力机关撤销该法律、法规或规章(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这几十年里,相关经典案例不少,如乙肝病毒携带者起诉国家公招部门导致国家人事部门的有关公招体检标准规章的修改等)。

第二,宪法可以作为标准,用之检验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包括政党)和公民个人的行为是否合宪;合宪者,其行为则发生法律效力,从而进一步产生对行为者有利的且受法律保护的后果;不合宪者,其行为不但不发生法律效力,还要根据行为违宪违法的性质和程度,产生不利于行为人的后果,如确认行为无效、恢复名誉、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甚至遭到法律的强制或者制裁。“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宪法的这个规定就是明确依据。

第三,以宪法为依据,才能正确处理国家、国家机关、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为:国家机关的设立和国家权力的行使,必须要有宪法的依据;没有宪法依据,任何社会组织不具有国家机关性质,不得行使国家任何权力,否则,其后果跟违宪违法行为一样。依法产生的国家机关,宪法赋予其职权,其必须在宪法赋予的职权范围内行使职权,且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否则,跟违宪违法行为一样承担法律责任;同时,宪法赋予的职权,又是国家机关的职责,国家机关必须履行,否则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就是这一点,使得我国宪法在促进和保障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利得到实现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四,宪法在处理国家与公民的关系上,它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首先通过确认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使每个公民成为法律主体。我国宪法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我国人民通过前赴后继的艰苦奋斗和流血牺牲,终于建立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国宪法将我们先人奋斗成果,即法律主体—公民的权利确认了下来,使之具有法律属性,从而获得了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为它们的实现提供了法律前提。其次,我国宪法作为根本大法,是一切普通法律的立法依据。我国的普通法律由此才将宪法确认的基本权利转化为能够操作实现的具体法律权利,从而为执法和司法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