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有这样一句广为流传的经典语录:“有两样事物使我心中不断充满惊奇和畏惧:在我头上繁星密布的苍穹和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孙中山说:“有道德始有国家,有道德始成世界”。
管仲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设问】 到底什么是道德?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道德?如果没有道德,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抽取2~3个学生分享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并作总结发言。
【教师归纳小结】
《论语·学而》中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1995年电影《阿甘正传》风靡全球。影片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道德素质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简单而言,社会生活要保持一定的秩序,要有条不紊地进行,这就要求每个人的活动不能随心所欲,而是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可以统称为社会规范,它们是确定和调整人们各种活动、维系社会基本秩序的文化模式。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我们重点把握道德和法律这两个社会规范,它们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其中,作为上层建筑的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引出问题)在系统学习道德的基本理论之前,我们还要思考,为什么会有道德?道德是如何起源的?道德的本质是什么?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究这些问题。我们首先从解读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入手,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重要观点。
理论知识点1:道德的起源
【教师讲解】
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道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关于它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关于道德的起源,存在着诸种学说,简要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中,有代表性的四种观点包括:
神启论——认为道德起源于“天”的意旨或“上帝”的启示;
天赋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
情感欲望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情感之中或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之中;
动物本能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本能。
【教师提问】
如何评析这四种道德起源的观点?
【对提问进行简要评析】
古往今来,人们对道德起源问题进行的长期争论,为我们正确认识道德的起源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以上关于道德起源的这四个观点,虽然内容不同、性质有别,并且包含着某种历史和认识的价值,但都离开了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去研究道德现象,在道德的起源问题上都没有作出科学的回答。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实际情况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因此,道德的起源问题,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来认识和把握。
【引入设问】 道德起源的条件是什么呢?
提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把握科学的道德起源论。
(提示并引导学生回顾第一章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断的内容)。
在社会生活的相互交往和共同劳动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便产生了调节行为的准则。也就是说,人只要在社会中生存,为了群体不受伤害或者得到利益,就得接受某些道德的约束,就得遵守相关规则(这就是调整利益关系)。
【PPT板书】
道德的起源: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教师讲解】
道德的起源
第一,劳动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首要前提。
在生产实践中,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创造了道德主体,创造了人对道德的需要,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促进了人的观念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为道德的产生创造了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
劳动为人成为道德主体创造了自然条件。劳动在人类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类人猿渐渐变成了能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人类,因此,劳动为类人猿变成人奠定了自然基础和前提条件。
劳动为人成为道德主体创造了社会基础。由于人和自然相抗衡的能力较为低下,在劳动中,人们慢慢摸索和总结出生存的经验,如果要生存下来就必须联合起来,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关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人类在劳动中具有了社会性。
劳动为人成为道德主体奠定了观念基础。劳动促进了人的大脑器官的发展,促进了人的主观意识的发育,在生产实践中,人类渐渐萌发出最初的语言和意识,这从而为人成为道德主体奠定了观念基础。
总之,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道德出现和形成所需要的首要的历史前提。
第二,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人类通过劳动,相互交往和协作,逐渐脱离了动物界,并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且在共同劳动和生活中还产生了意识和语言,这就为道德的出现准备了充分的条件。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和分工的不断发展,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更为凸显,人们要求规范、协调或制约利益冲突的意识更为强烈,由此促进了人类道德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道德是一定社会关系的结果和产物,它体现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的自觉认识和行为选择。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消极和被动的,它们只能依靠器官活动生存下来,它们之间不可能形成社会关系,因此,没有道德产生的必要,也无道德可言。
一个长期生活在荒郊野岭或孤岛的人,与世隔绝,没有社会交往,他的行为不存在道德与否的问题。比如,鲁滨逊除了对他自己和自然界之外,不会有真正的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因为他是在社会之外的。可见,人类通过共同劳动和相互交往,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因此才需要道德规范来调节这种关系。
总之,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第三,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意识是道德产生思想认识的前提。人在社会实践中,意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意识到自我与他人或集体不同的利益关系,并由此产生了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的自觉要求和意识,并要求氏族成员共同遵守,世代相传,这样,人类自我约束、自我调控的道德才应运而生。
【资料解读】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写道,“巴霍芬坚决地断定,从他所谓的‘杂婚制’或‘污泥生殖’向个体婚制的过渡,主要是由妇女所完成的,这是绝对正确的。古代遗传下来的两性关系,愈是随着经济生活条件的发展,从而随着古代共产制的解体和人口密度的增大,而失去朴素的原始的性质,就愈使妇女感到屈辱和难堪;妇女也就迫切地要求取得保持贞操,暂时地或长久地只同一个男子结婚的权利作为解救的办法。”[2]
恩格斯在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在阐述人类从群婚向个体婚过渡和演变的时候,曾论述妇女耻辱心与贞操观念出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这段话的意思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在共同劳动和生活中,人们头脑的主观意识逐渐发育,部分妇女的贞操观念和羞耻心逐渐产生了,而正是这种主观意识的发育成为道德观念产生的主观条件。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人们开始逐渐把如何做、做什么“有利”、做什么“有害”(实质上是最初的善恶观念),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的道德要求,以观念、意识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观念和意识最终成为道德规范和要求。在氏族内部禁止通婚就是最初的道德规范。可见,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育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观点小结】
人类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是一个由少数人的意识逐渐发展为多数人的意识,变成普遍的共同的社会要求的漫长过程。道德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比如,以婚姻家庭的发展变化为例,从杂婚、血缘群婚,到对偶婚,等等。氏族内部禁止通婚是原始道德形成的标志之一,表明具有一定的调控功能的道德规范已正式形成。
同时,道德的起源也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性: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而全面地论述了道德的起源问题,为正确认识和理解道德的本质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理论知识点2:道德的本质
【用设问导入】
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学习了科学的道德起源论后,进一步探讨道德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其本质是什么?
【PPT板书】
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一种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形式;
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教师讲解】
道德的本质
1.道德是一种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道德的一般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反映经济基础的要求,但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抑制或促进其发展。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经济结构即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消费资料的分配方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结构的核心和基础。因此,在研究社会经济结构对道德体系的决定作用时,应着重于研究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自有人类以来,社会经济结构有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和核心的社会经济结构,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和核心的社会经济结构。这两种类型的社会经济结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历史形态。
与此相适应,社会道德体系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历史类型:
原始社会的道德是同风俗习惯混为一体的纯朴道德;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形成了不同阶级的阶级道德。
例如:与奴隶主私人占有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形成了互相对立的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道德;同封建地主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形成了互相对立的地主阶级的道德和农民阶级的道德;同以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相适应,形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道德。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将最终形成作为全人类道德的共产主义道德。
例如,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要求把“合法经营”“正当竞争”作为道德规范,而这项道德规范又反过来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
【资料展示】
马克思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特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3]
“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4]
【资料评析】
原始社会:人人都占主导。
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文化。
封建社会: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并对农民进行一定程度的人身保护——人身依附关系。(从微观来看:“男尊女卑”“君尊臣卑”)
资本主义: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
社会主义:人民占有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以,社会主义的道德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结论:生产关系决定道德。
【设问】
哪些人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有主导地位?(继续追问)哪些人的利益会优先被维护?
标准: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有主导地位的人们的利益得到优先维护。
【教师讲解】
第二,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人们总是从一定的利益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处理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作出善恶的价值判断,从而形成较为固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人们所追求的利益不同,形成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也就不同。
【资料引用】
马克思利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记录,揭露了林木占有者的贪图私利和省议会维护剥削者利益的阶级实质。指出,林木占有者的本性是“愚蠢庸俗、斤斤计较、贪图私利”。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一方面,把斧头和锯子区分开来,要求对用锯子代替斧头砍伐林木者加重治罪;另一方面,又把捡拾枯枝和盗窃林木这两个根本不同的行为混为一谈,要求对捡拾枯枝的人也按“盗窃”论罪。他们为了幼树的权利而牺牲人的权利,为了枯死的树枝,不惜把许多无辜的贫苦群众“从活生生的道德之树上砍下来,把他们当作枯树抛入犯罪、耻辱和贫困的地狱。”“这种把林木所有者的奴仆变为国家权威的逻辑,使国家权威变成林木所有者的奴仆。整个国家制度,各种行政机构的作用都应该脱离常规,以便使一切都沦为林木所有者的工具,使林木所有者的利益成为左右整个机构的灵魂。一切国家机关都应成为林木所有者的耳、目、手、足,为林木所有者的利益探听、窥视、估价、守护、逮捕和奔波。”[5]
【资料评析】
引用马克思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当中的论述,加以有力说明。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归谁所有;(2)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相互关系;(3)由以上两个关系形成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关系三要素的关系决定了:在阶级社会中,占有生产资料的那些人必然在生产过程中居有主导地位,并发挥着支配作用,这些最终决定着产品的分配。
结论:占有生产资料的人们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有主导地位,他们的利益会优先得到维护,道德会更多地体现他们的利益。
【教师讲解】
第三,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必然地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伦理体系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从根本上说来,是由当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内的矛盾决定的。道德领域内的对立和斗争,首先是为经济利益而进行的;各个阶级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着他们的伦理体系的社会地位;公共生活规则的命运,也必定受到当时经济关系状况的制约。
第四,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在人类道德史上,一切伦理体系的兴衰起落、进退消长,归根到底,都是根源于社会经济结构的状况。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革,迟早会导致伦理体系的新旧更替;同一经济结构内部的某些重大变化,也会引起相应伦理体系内部的某些变化。
【案例分析】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过着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生活。在群居生活中,人们在婚姻上实行群婚制度,家庭还没有出现,两性关系处于一种杂交的混乱状态。如果按现在的道德标准,这样的两性关系显然丧失人伦,但当时人们并不认为这违背了道德。然后,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奴隶的妻子儿女都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奴隶主有权随意对待他们。随后的封建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但当时并没认为这样做是不道德的。《女儿经》“无嗣子,劝娶妾”得以证明。资本主义实行一夫一妻,尽管宣扬的是自由平等博爱,但是,其剥削本质决定了妇女依然受压迫。人权的概念已然有了两百多年的历史,但人权概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并不包括女权。例如,法国1789年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和美国1776年7月4日的《独立宣言》中,“人权”(rights of man)的含义仅仅是男人的权利。
【结合案例设问】
人类的婚姻形态,经历了从群婚—一夫多妻—一夫一妻的改变,这种改变最深刻的根源是什么?
【观点小结】
婚姻家庭道德的内容,伴随着社会形态的更替而发生了多次嬗变。这种改变,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变化。
一般来说,当旧的经济关系日益腐朽,新的经济关系日益形成时,新的道德体系也必将代替旧的道德体系。从总体来看,人们的道德水平,必然随着社会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因此,道德会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当然,道德在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道德的相对独立性,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科学解释。
【课堂案例讨论】
2011年10月13日,在广东佛山发生一起惨剧,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被两辆汽车碾过。而路边的监控视频显示,事件发生的几分钟内,18名经过的路人对此视若无睹,都选择离开。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离世。该事件经由网络媒体传播后广为人知,并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道德反思热潮。
思考并讨论:
(1)面对小悦悦被碾,18名路人选择离开,是否说明社会道德水平在下滑?
(2)你觉得应该如何衡量具体个人的道德水平高低?
(3)你觉得国家、社会、个人,应该如何避免小悦悦事件的再次发生?
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课堂讨论,教师从旁正确引导。然后,由2~3个学生代表分享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并总结发言。
【教师解析】
(1)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是从终极意义而言的。也就是说,从宏观层面来看,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相应地就有什么样的道德。但是,也必须要认识到,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面对小悦悦被碾,18名路人选择离开,说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的确存在下滑的现象。如果任其发展,道德缺失现象将普遍存在,人与人之间将冷漠成风,富足的社会将蜕变为道德的荒漠。因此,对道德下滑问题和现象应该也必须引起高度而广泛的重视。
(2)判断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并不是看他教育文化和经济收入水平的高低,而是看他是否明德惟馨、修身自律、保持节操,看他是否投身崇德向善的实践中,是否在行动上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和热爱祖国。
(3)为避免小悦悦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国家、社会、个人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引领道德风尚。
首先,加强立法,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健全而完备的法律制度和严格有力的执法到位,有利于从正面促进社会成员向上向善,知行合一。其次,全社会要共同推进优良社会新风尚的形成。比如,进一步完善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通过组织共建社会慈善平台,宣传和学习道德模范来展示道德的力量。再比如,加强媒体和舆论的正面引导和大力宣传,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品质,在全社会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再次,加强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使社会成员提升个人品德,锤炼高尚的道德品格,进而弘扬时代新风,引领社会风尚。
【教师讲解】
2.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形式。(道德的特殊本质)
(提示:结合绪论部分所学的道德和法律这两种行为规范的不同之处,加以思考和理解)
第一,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道德规范不同于政治规范、法律规范,它通常约定俗成,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中,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不一定有正式的表现形式,往往以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形式表现出来。
第二,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道德主要是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这三个力量来实现的,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调节方式,具有柔性规范的特点,这一特点和法律规范具有鲜明的区别。
第三,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这种内化的规范是人们思想、言行的标准、尺度和检查官,它促使人自觉地去遵守社会规范。也就是说,道德作为一种内部化的规范,利用文化中积淀的善恶标准来调整人们的行为,它对社会秩序的贡献是通过人的内心的服从来实现的(解决什么是应该做的)。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的深层本质)
【设问】 道德为什么是一种实践精神?设想,假如它不是实践精神,结果会如何?
道德是社会意识,是一种思想关系,因此它是一种精神。但道德作为精神又不同于科学、艺术等其他精神,而是一种以指导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的。
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不仅是一种价值,而且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鲜明的目的性的。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特征。道德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它从本质上来讲是知行合一的。因此,道德不仅是人们的理想选择和价值表达,它还会以其理想性、目的性指引人们的行为,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形成一种社会的基本力量,即道德的力量。
由于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贯彻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全过程,因而对整个社会生活都表现出巨大的能动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道德具有宽泛的联结社会各种领域、用思想与行为传递和辐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最终形成具有普遍意义价值观的功能和作用。比如,道德是一种先进的思想觉悟,引导人们从伦理关系上去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道德是一个社会的风向标,通过伦理观念引导和调节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教学小结】
本堂课主要结合相关学说、案例、论证材料等,阐述了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问题。从简要评析四种有代表性的道德起源的观点入手,循序渐进引出道德产生的历史前提、客观条件、主观条件,进而重点阐释了道德的本质问题以及道德同社会经济关系之间的关系,对道德这一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做了全面的剖析。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学习,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了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问题。深刻认识到,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道德是一种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形式,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对道德起源和本质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为后面的理论学习,包括道德的功能和吸引借鉴优秀道德成果等内容,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前提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引导同学们知行合一,从而明礼仪、知善恶、做君子。
【课后思考】
1.课后阅读恩格斯的著作——《反杜林论》中关于道德的片段,并手写不少于500字的读书报告。
2.在“加强道德修养”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云班课”学习APP,开展“寻找道德模范”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寻找一位自己所认为的生活中的道德模范,观察其道德表现,搜集其模范事迹,拍摄活动照片,并将调查内容及感想写成调查报告。
3.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并积极思考,为下次课堂学习“吸引借鉴优秀道德成果”做好思想和理论准备。请思考: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从吸引借鉴优秀道德来理解,十九大报告讲“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具体指的什么?(课后思考可以在班级微信群或学习APP云班课的“讨论/答疑”栏目里进行交流和讨论)
【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 )决定的。
A.政治形态 B.经济基础
C.文化心理 D.民族传统
2.( )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A.社会关系 B.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C.生产实践 D.风俗习惯
3.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统一于( )。
A.风俗习惯 B.劳动
C.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D.社会关系
4.道德属于( )范畴。
A.政治范畴 B.文化范畴
C.经济范畴 D.上层建筑的范畴
5.( )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A.人类的自我意识 B.人类的道德意识
C.人类的互助意识 D.人类的共生意识
6.( )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A.劳动 B.语言
C.社会风俗 D.传统习惯
7.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的阶级特性决定了道德的( )。
A.阶级属性 B.经济属性
C.文化取向 D.社会性质
二、多项选择题
1.道德起源的条件包括( )。
A.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B.人类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C.劳动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重要条件
D.劳动是道德产生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2.下列描述属于对道德本质描述的是( )。
A.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B.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C.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的阶级特性决定了道德的阶级属性
D.社会经济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3.道德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是通过社会舆论和( )来维系的。
A.传统习俗 B.个人内心信念
C.法律制度 D.个人喜好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B 4.D 5.A 6.A 7.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