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3: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提问3: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针对教材哪部分提出:针对第二章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

提问要达到的目的: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引导他们认识到青年大学生应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对问题的解析:

信仰是人的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活动,体现着人对价值理想的建构或最高价值的承诺,融系着人对精神家园和终极关怀的寻觅,因而它在根本上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凝聚或者整合着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然而,信仰危机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基本问题之一,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承担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也在提升着自身的价值,而要达到这双重目标,没有崇高及坚定的信仰是不可能的。那么,要确立什么样的科学信仰以及如何确立科学的信仰呢?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今天,已经170多年了。尽管经历了风霜雨雪,但作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的历史地位始终没有改变。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科学性。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全面继承了西方文化中最有价值的科学精神,同时还批判吸收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一切重要的思想成果,尤其是其先行者和同时代人在解决时代课题时迸发出的思想火花,对思想界的核心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研究了人类向何处去,发现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创造了历史唯物论;研究了资产阶级向何处去,发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创造了剩余价值学说;研究了无产阶级向何处去,发现了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创造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正是这三大研究、三大发现、三大创造,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从此以后,资本主义的灭亡不再只是人们的猜想,而被置于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埋葬资本主义不再仅仅是个别天才人物的事业,而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不再是知识分子理想的憧憬,而是现实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总之,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同时,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济世胸怀的崇高性、博大性。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马克思主义之前也曾有种种同情人民群众的思潮或学说,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真正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并成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获得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崇高性。

因此,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从根源上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发展的产物。面对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残酷异常的阶级斗争,马克思通过创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规律;通过创立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唯物史观,指明了社会矛盾的客观基础和主体依据,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必然趋势。因此,彻底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思想体系的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保持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本途径。在实践的基础上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我们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的必然要求。因此,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共产主义是一种理想、一种学说、一种制度,更是一种实践。需要千百万人一代又一代不懈地努力。

第三,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的持久生命力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崇高性。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它虽然经历了一个半多世纪时代发展变革的考验,却依然历久弥真。

马克思主义的持久生命力还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并没有停留在19世纪。作为一个以指导革命与建设为己任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排斥而且最能够吸收、提炼人类创造的一切科学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就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转变,并继续用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原则和方法指导着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历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逐渐形成并完善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持久生命力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