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简述黄大发的事迹:黄大发,1935年出生,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团结村党支部名誉书记,2019年获“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他从23岁开始,先后担任贵州草王坝大队队长、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他说“我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为了将水引进到村里,到处筹款,1963年获得了“红旗水利”开工,第一轮遭遇开工引水工程失败,但他初心未改,他说“为了水,我愿意拿生命来换。”后来他花3年时间学习水利技术。于1992年1月16日,水渠工程再次开工,在修渠期间他与村民带着红薯和冷饭扎进深山,为了修渠材料不丢失,他常常在工地和衣而眠。这期间他的二女儿和13岁的孙子离世,为了早日完成修渠,他办完后事不顾大家的劝说很快便回到工地。终于在1994年7月,靠着锄头、铁锤、钢钎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了9 400米的水渠。之后,黄大发又带领大家“坡改梯”,集资拉通了电线,修通了通村公路。2004年黄大发从村党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后仍然关心村里的发展,他说“虽然不是党支部书记了,但还是共产党员,党员的身份和责任不能忘”。2016年在他的建议下,村里调整了产业结构,种下了650亩地的胡柚。
黄大发是一名最基层的农村干部,30多年来为了改良当地农业生产和改变群众的生活水平艰苦奋斗,2017年7月,中宣部授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同年9月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被评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2018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从黄大发的事迹我们领悟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如何体现,在什么当中才能体现?
理论知识点1:理解价值的概念
【PPT板书】
要全面理解人生价值的含义,首先要认识价值的基本内涵。
价值是一个使用很普遍,内容很复杂的概念。
价值的概念:主体的需要同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价值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概念。最早属于经济学范畴,在经济学中运用。后来价值概念的运用拓展到多个学科,如在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得到广泛运用,但是价值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和重点,如经济学研究劳动价值、伦理学研究道德价值、美学研究审美价值。我们这里主要从人生哲学的角度理解人生价值。
【教师提问】
关于什么是价值?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手机是否有价值?
学生讨论后的回答一般是肯定的,即手机是有价值的。
教师进一步提问: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手机的价值是怎样体现的?继续课堂讨论。
【教师讲解】
教师解答:手机的价值是在市场交换中体现出的,即一个手机在市场上能与多少东西或货币交换来体现手机的价值。也就是说手机在交换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量值就是价值。这是从经济学意义上理解价值的概念。那么,我们如何进一步从哲学意义上来理解价值的概念呢?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20]可见,价值一般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即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价值是一个普遍的概念,是一个关系范畴。说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是指它是在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的关系中产生的,或者说它反映的是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关系之中产生的,而不是客体本身。如手机的价值,一方面,手机的某些属性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如手机可以打电话,还可以用于支付、收发信息、学习知识、娱乐社交、了解世界、购物等,手机的这些属性可以满足人某些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人们需要手机,用以方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实现满足自己需要的目的。从而我们看到手机的价值不仅在于手机属性本身,而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满足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离开人的需要,仅是手机的自然属性构不成价值。只有手机的这些属性满足人的需要时,才能形成价值关系。在价值关系中需要得到满足的人是价值主体,其属性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物”是价值的客体,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是价值关系。因此,价值反映的是客体的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范畴,是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的统一。
第二,价值关系中的客体是指主体的人以外的东西,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以及作为客体的某些意识形态。“价值”这个概念,不只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物的关系中产生,而且也可以从人与人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因此价值不仅体现人与物的关系,而且也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
第三,主体的需要是指人的需要,既包括人的自然性需要,也包括人的社会性需要。人是社会的生物,人的需要本质上是社会性需要,即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马克思指出:“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21]就说明了人的需要的社会性本质。
由此可见,价值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关系范畴。我们从哲学意义上理解价值这一概念,价值是在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发生关系时产生的。因此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是构成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客体属性是构成价值的客观基础,而主体需要又是价值存在的前提条件。价值就是主体人的需要同客体属性的一种关系。这就是对一般价值的含义的表述。
理论知识点2:人生价值的含义与特征
【PPT板书】
人生价值的定义:
人生价值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同作为客体的人生活动的一种关系,即人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和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具有的意义。
人生价值的特征:
第一,人生价值具有能动性;人生价值和物的价值有区别;
第二,人生既是价值物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物的享受者和消费者;
第三,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差别极大。
【教师提问】
请同学结合上述黄大发的事迹,用教材上关于人生价值的定义谈谈你如何理解黄大发的人生价值?
学生谈论举手发言,教师进一步讲解。
【教师讲解】
上述对价值概念的理解,可以使我们获得研究人生价值的方法论原则。人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界中的物,人类个体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共同体,在社会共同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必然要发生一定的关系,某一个体与其他个体或集体的关系,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某一个体的人也能满足其他个人或集体的需要。这就是说,个体的人也是有价值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个人的价值就是人生价值。
对人生价值含义的理解:
何为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同作为客体的人生活动的一种关系,即人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和自己所作的贡献和所具有的意义。这就是说,一个人有没有价值和价值的大小,不在于他的职务高低,收入多少,生命长短,而在于他一生的活动能否满足他人和社会的物质、精神的需要,并且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他人和社会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即我们通常说的个体为社会做出的贡献。黄大发是一个基层农村干部,职务和收入不高,在平凡的工作中,与千千万万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的人一样,在十分艰巨的条件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群众一道改变了村里饮水困难的现状,他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作出了贡献,这样的人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而在社会中有的人虽然身居高位,享有厚禄,但是腐败堕落,被社会所鄙视和唾弃,这类人对社会有极大的危害,也谈不上人生价值,甚至为负价值。
在人生价值中,人这个社会的“物”与其他的物不同,他既是价值关系的主体,又是价值关系的客体,即在活动中,他是主体,在存在中,他是客体。作为主体,他要产生需要,也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有理想的、受一定动机所支配的现实的个人;作为客体,他又是不以人们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人是不完全一样的。但是两者又有着内在的同一性,同一个人在这种价值关系中是主体,在另一种价值关系中却是客体。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这是人生价值的特殊性。例如上述事例中,一方面,黄大发在活动中,他是主体。作为个体的人他有改变乡村生活状况的理想,他的行动反映出他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的人,受到改变村里面貌的动机和热情支配的现实的人。另一方面,在存在中,他是客体,是一个不以人们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存在。体现了在一个价值关系中,他既是主体的人,又是客体的人。人的价值关系与物的价值关系是有区别的。
所以,人生价值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所做的贡献。
人生价值的特征:
从哲学意义上理解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具有一般价值的共性,又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第一,人生价值具有能动性。人生价值和物的价值不同。在物的价值关系中,主体是社会的人,客体是人以外的外界物,主客体关系是人和物的关系,外界物作为客体满足人的需要是消极的、被动的,这是因为物的价值是一种潜在价值,必须经过人的开发利用,它才能转化为现实的价值,满足主体人的需要,如黄大发所在的村庄,虽然离村庄一定距离有水资源,如果黄大发没有带领群众去修建水渠,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水不会自然地流入村庄满足村民的需要。所以作为客体的水满足人的需要是消极的、被动的。再如,我国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西部偏远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高,说明不经过人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就不能满足当地人的需要。
人生价值不同于物的价值,在人生价值关系中,主体是他人和社会,客体是各个人的人生活动,主客体关系是个人和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是积极的、主动的。黄大发带领村民在绝壁上又无法使用现代工具的条件下,硬是靠着锄头、铁锤、钢钎和双手凿出9 400米的水渠。充分体现了作为客体的个人的人生活动,去满足作为主体的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时是积极的、主动的。也就是说,人们是自觉地、有目的地通过社会实践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使黄大发潜在的自身的价值转化为现实的社会价值。这种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动性是人的能动性在人生价值关系中的表现。
第二,人生既是价值物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物的享受者和消费者。在人生价值关系中,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他人和社会创造财富(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财富),而同时又享受和消费掉了一定的物质资料。所以人生既是价值物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物的享受者、消费者。因为人作为生命的存在物,保存和延续生命需要一定量的生活资料。而除了极少量的自然物外都需要他人和社会提供价值物,否则一切享受都无从谈起。所以,任何社会成员,都不应该只做价值物的享受者,而不做价值物的创造者,如果每一个人都首先向社会索取,而不是首先为社会做贡献,那么社会就没有物质和精神的产品满足人们的需要,甚至人类社会本身也无法存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提倡和普遍树立“先贡献、后索取,贡献大于索取”的价值观的原因所在。新中国建立后涌现出来的大量爱国者、奋斗者,还有近年来评选的道德模范、时代楷模以及表彰的先进人物的行动都体现了贡献在先,享受在后,贡献大于享受的价值观。
第三,每一个人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人生价值差别极大。如爱迪生一辈子搞了1 000多项发明,当代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使水稻的亩产量有极大的提高,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有屠呦呦与她的团队研发出的青蒿素,成为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他们的努力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社会上有的人却贡献很小,甚至没有贡献,因为每一个人成长的时代和环境不同,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有很大差异,加之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不同,所以各个人的贡献大小不同,创造的价值也有异。
理论知识点3:人生价值的内容
【PPT板书】
人生价值的内容:
第一,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二,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第三,现有价值和应有价值。
【教师进一步解析】
人生价值有着丰富的内容,它几乎涉及人生所有的主要方面。
第一,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自我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人对自己本身的肯定关系,即自己满足自己需要的关系。在人生过程中,个体的人生价值首先是作为自我价值表现出来的。我们每一个人不仅承认自己的存在,还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忙碌。承认自我价值是我们认识人生价值的第一步,自我价值包括多方面的内容:首先,个人对自己生命的肯定。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生命的存在是人生价值存在的基础。所以不管在什么恶劣的条件下,无论有多大困难,人们总愿意健康地活着,一般情况下只要有一线生机就不会轻易放弃生存的权利。而每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存在和肯定不能停留在求生的本能上,人要确认和体现自我的价值,就必须有超出生命存在的意义。其次,每一个人都有参加社会活动,发挥个体作用,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人只有在社会实践或劳动中,其体力和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现,并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再次,个人有自尊的需要。人有自尊的需要,自尊的满足实际上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因此,马克思说:“勇敢、自尊、自豪感和独立感比面包还要重要。”[22]自尊心是人对自我价值的判断,自尊心强往往是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每一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因为人只有在社会中依靠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条件,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我们在承认个人的自我价值时并不是认为个人是孤立存在的,在认识个人的自我价值时应联系社会价值来理解。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个人满足作为主体的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关系。凡是正常的人,都能从多方面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人的社会价值的主要内容是:(1)作为生命载体的价值。每一个人一出世就具有了某种社会价值,因为作为生命载体,在他身上有着人类的基因,承载着人类的未来。(2)作为物质财富生产者的价值。人的社会价值是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和在为社会做贡献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情况下,物质资料的生产者的社会价值大小与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多少成正比。(3)作为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体现者的价值。作为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体现者的人也是有价值的,人创造的精神产品不能简单地用量化标准来衡量。
总之,个人离不开社会,个体的需要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而要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就要为社会做贡献。个人只有把自己同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并积极地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二,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内在价值是指人的潜在价值,它包括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德性。当潜在于个体内部的知识、能力和德性未发挥出来之前,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潜在力量,相对于表现出来的外在价值来说它就是内在价值。当这些潜在力量发挥出来创造出物质和精神财富或者为他人提供了服务性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了贡献时,人的内在价值就表现出来,即转化为了外在价值。
外在价值是客观化、对象化的人生社会价值。一个人的外在价值是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体现,也是在社会和他人得到肯定评价获得的。外在价值都是以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产者的价值表现出来的。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他的人生外在价值也就越大。
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是相互依存的。内在价值之所以是内在价值,是因为有与它相对立的客观外在的价值存在,如果没有外在价值,就无法说明内在价值的存在和实现。反之亦然。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内在价值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外在价值,外在价值在一定的主观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内在价值,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学习或劳动,增长知识才能,不断成长就可以实现外在价值向内在价值的转化。
第三,现有价值和应有价值。现有价值是指一个人“实际是什么”,也就是客体对主体的现实意义。一个人现有的状态,即这个人实际是什么,是由他的历史和现状决定的,这就是他的现有价值规定。但是人除了意识到自己现有的存在和价值外,还有应当是什么的要求。这种“应当是什么”,即客体应当如何满足主体的需要,就是人生的应有价值。应有价值也离不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从前述黄大发的事例可以看到,他在当时是一个村党支部书记,当他带领村民完成饮水、通电工程后,他的应有价值就显现出来,即人的活动(客体),满足村里居民(主体)的需求,体现了他应有的人生价值。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缺乏现代生产工具,只有用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水渠,如果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今天,生产手段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黄大发的现有价值有可能发挥得更大,才能够使自己“应有价值”得以实现。因此人的应有价值的实现受到一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又随着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人的现有价值是进步的起点,而应有价值则是前进的目标和动力。应有价值是在人们对现有价值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现有价值的发展和升华;应有价值源于现有价值,又高于现有价值,当应有价值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主观努力得以实现时,曾经的应有价值就转化为了现有价值,因此现有价值和应有价值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应有价值转化为现有价值时,这时的现有价值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又会产生“应当如何”的要求,即应有价值。每一个人就是在现有价值和应有价值的不断转化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教学小结】
价值从最初在经济学领域使用的概念,逐步拓展到运用到多个学科领域。人生价值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与作为客体的人生活动的一种关系,也就是作为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和所具有的意义。人生价值内容十分丰富,有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现有价值和应有价值。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有区别,物满足人的需要是消极的、被动的,人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可以是积极的、主动的,我们倡导人要主动、积极为社会做贡献,倡导贡献在先,享受在后的人生价值观,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将潜在的内在价值转化为外在价值,最终才能在现有价值的基础上实现应有价值。
从黄大发的事例我们看到,他本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基层干部,由于他坚持带领村民共同凿渠修路,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成功将水引到村里,改变了村民引水困难的现状。他的人生价值是在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的,他以现有价值为起点,努力学习技术,将自己的知识和德性这些内在的价值外化为外在价值,在实践中实现了追求的目标,他的应有价值高于了现有价值,当他的应有价值转化为现有价值后,他又有了新的追求,建议村里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得以实现,使应有价值进一步实现并转化为现有价值,这一过程使我们看到人的现有价值和应有价值是在不断转化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我们从典型事例看到现实中人生价值如何体现,深刻认识到人生价值的丰富内涵。
【课后思考】
1.如何理解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2.如何理解现有价值与应有价值的关系?
【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价值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关系范畴,价值( )。
A.仅体现了人与物的关系
B.仅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
C.不仅体现了人与物的关系,而且也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
D.既不体现人与物的关系,也不体现人与人的关系
2.爱因斯坦说:“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这句话告诉我们( )。
A.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唯一的价值
B.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C.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在个人价值实现为前提
D.人生社会价值是唯一的价值
3.马克思说:“人们只有为同时代的人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这句话体现的是( )。
A.没有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也难以实现
B.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对立的
C.人生只要实现了自我价值也就实现了社会价值
D.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一定是以自我价值实现为前提
4.人生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 )。
A.个人对自己生命存在的肯定
B.个人对自己生命活动需要的满足程度
C.个人对自己的尊重和个人的自我完善
D.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和为人民所做的贡献
5.爱因斯坦说:“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质在于贡献
B.个人存在的价值是向社会索取
C.个人的存在就体现了社会价值
D.个人的价值仅看他在物质上贡献了什么
二、多项选择题
1.华罗庚生前曾说:“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做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的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这段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没有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也难以实现
B.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对立统一的
C.人生只要实现了自我价值也就实现了社会价值
D.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一定是以自我价值实现为前提
2.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表现在( )。
A.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B.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C.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D.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3.内在价值是指人的潜在价值,它包括个人的( )。
A.知识 B.能力 C.德性 D.财富
4.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内在价值需要通过主观努力才能转化为外在价值
B.内在价值转化为外在价值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C.外在价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内在价值
D.内在价值可以转化为外在价值,但是外在价值不能转化为内在价值
5.人的现有价值和应有价值有着密切联系,下列正确的是( )。
A.现有价值是应有价值的基础
B.应有价值是前进的目标和动力
C.应有价值是现有价值的发展和升华
D.现有价值和应有价值是可以转化的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A 4.D 5.A
二、多项选择题
1.AB 2.ABCD 3.ABC 4.ABC 5.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