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3:价值观自信从何而来?
针对教材哪部分提出:针对第四章第二节坚定价值观自信。
提问要达到的目的: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价值观自信的依据,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问题的解析:
价值观自信是价值主体对自身价值立场和价值追求的充分肯定和自觉坚守。
坚定的核心价值观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价值内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5]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离不开价值观自信。发展起来的中国,对精神信仰、社会风尚、价值追求的关注更甚以往,对主流价值的认同更为迫切。唯有树立价值观自信,我们才能推动民族复兴伟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凭空产生的,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绝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有着充分的依据: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我们都知道人类历史上四大文明分别是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在说到其他三个文明时称为“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但说到中国时称为“中华文明”,这是因为,其他三个文明早已中断,甚至连那些时期的历史都没有被记载下来。唯有中国的文明,几千年来始终薪火相传从未断绝。现在的我们能直接阅读2 500多年前的思想家们的著作并从中获得滋养,诸如“上善若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
数千年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形成了天人合一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主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主张选贤任能、以德治国;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传统,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炼出了以“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廉、耻”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传统和价值观念成为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道德规约,成为维系中华文明世代延续的精神内核。历史上,以中国为核心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华文化圈,对东亚、东南亚等周边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其深层原因在于中华文明内含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的魅力和活力。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成为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竭源泉。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文明的思想精髓在新的时代以新的面貌得以传承和弘扬。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现实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生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努力探索和开拓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和连年战争、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后,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党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抓住并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使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不断迈上新台阶。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国的GDP总量从1978年的3 679亿元跃升至2018年的90.03万亿元,增长了243倍,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8%提高到15.9%,年均GDP增幅9.6%,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各项改革也稳步推进,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修正案,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构建和谐社会,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并日益丰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打破了“社会主义国家搞经济不如资本主义国家”的谬论。中国方案被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无可辩驳的事实生动地展示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性、可信性的检验;一句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深厚的现实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古训就是强调道义的重要性。历史证明,作为支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具有道义的力量,才能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号召力和凝聚力。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社会制度且至今仍在不断地改革、完善和发展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汇了社会主义制度所坚持和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追求国家富强、追求人民共同富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社会公平公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为制度设计、决策部署、法律制定提供了价值依托,为社会长远、稳定发展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全面健康发展。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的是最广大人民的价值诉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6]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的先进性,还广泛借鉴吸收了包括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科学、效率等,并在实践中对之进行了优化和完善,提出并积极倡导建设“和谐世界”,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共同价值的高度凝结和系统概括,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站在人类共同追求的共同价值的制高点上。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还源于它的真实性。在世界历史上,许多统治阶级也提出过看上去很美好的价值观念,但由于其阶级和历史局限性,那些美好的价值观念要么不能彻底地、真正地实现,要么就是粉饰其统治的虚伪招牌。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实现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前提和制度保障,使得自由、民主、公正、法治等价值观“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成为真切、具体、广泛的现实。
【注释】
[1]闻言.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N].人民日报,2017-10-16(7).
[2]黄会林,漆谦.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J].半月谈,2011(16):50-52.
[3]雷蕾,叶·弗·布蕾兹卡琳娜.普京时代俄罗斯核心价值观 建构及价值观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19(3):3-9.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2.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6]习近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N].人民日报.2014-0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