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结合哈佛大学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有关调查进行分析,引起学生对理想的思考。
【案例】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调查。
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
3%有清晰而且长期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25年来他们都朝着自己的目标锲而不舍,执着地努力奋斗着;25年后,他们都成了社会精英、行业领袖。
10%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中上层。他们生活优渥,事业有成,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
60%的模糊目标的人,25年以后,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中下层。虽然有安稳的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作为和成就。
27%的无目标的人,25年过去了,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主要靠社会救济过日子,生活得很不如意,而且喜欢抱怨生活,抱怨社会。
【设问】
通过分析这项研究的研究对象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同学们思考:
自己有没有目标?
目标是否清晰?
是多长时间的目标?
自己过去属于27%、60%、10%、3%中的哪一类?
现在又属于哪一类?
现在决定将来要属于哪一类?
【教师总结并讲解】
尽管哈佛大学的这一调查不可能是绝对的,但是分析哈佛大学的这项调查,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可以通过这些具体的调查数据给予学生直观上的冲击。
分析这个调查研究,给予我们怎样的启发?理想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动力作用。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自己的一个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理想,并为了这个理想付出了什么,最后你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通过这个调查研究的分析,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理想直接决定你的人生格局,决定你的生活品质。
【案例】
对比案例:
马加爵,在高中时期,成绩优异,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后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4年2月13日晚杀一人,2月14日晚杀一人,2月15日再杀两人,后从昆明火车站出逃。2004年3月15日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落网;2004年4月24日被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04年6月17日被依法执行死刑。马加爵临刑前与《中国青年报》记者对话:“没有理想,是我人生最大的失败。这几年没有什么追求,就是很失败。”“理想这个词,可能在初中就消失了。理想很重要,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我成为没有理想的人了。”他还说“有信念的人,活着才会快乐”。这是马加爵在生命最后时刻的人生感悟。
宋玺,是一名“90后”,2012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当兵是她从小的梦想,但遭到了家人和亲友的反对。参军的梦想虽然一波三折,但宋玺仍然没有放弃。2015年毅然踏进了海军军营。2016年12月,宋玺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五批赴亚丁湾护航编队里唯一的一名女陆战队员。2018年5月2日,在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考察并参加师生座谈会,宋玺在座谈会上发言,分享了她的从军生涯。宋玺说:“穿过军装后,我自己心里始终有一个信念,无论在哪里,要能担当一些东西,要奉献一些东西,而不是躲起来,享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2019年1月,她获得“2018北京榜样”年榜人物。
【案例对比分析】
(马加爵案例分析总结:胸无大志的人,会容易陷入琐碎小事之中,斤斤计较,甚至最后走向可怕的极端,造成悲剧。)
(宋玺案例分析总结:志向高远的人,会用激情和执着坚定自己的理想,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最后成就精彩人生。)
通过马加爵和宋玺的案例,进行正反对比,可以得出结论:理想信念的缺失非常可怕。
(引出问题:从上面的调查研究和案例对比,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观点小结:人要有理想,人要有信念。生活的悲剧,不在于没有实现理想,而在于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PPT板书】
展示部分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鲲鹏自有天池蓄,谁谓太狂须束缚? ——(宋代词人)陆游
理想犹如天上的星星,我们犹如水手,虽不能到达天上,但是我们的航程可凭它指引。
——(美国政治家)舒尔茨
青年人啊,热爱理想吧,崇敬理想吧。理想是上帝的语言。高于一切国家和全人类的,是精神的王国,是灵魂的故乡。 ——(意大利政治家)马志尼
【课堂调查】
3分钟内同学们在笔记本或书上思考,然后写出:大学的理想是什么?人生理想是什么?要求真实客观,凭借直觉,并保留待本章学习结束时进行对照检查,完善理想体系。(引出问题:思考什么是理想?)(通过课堂调查学生的理想现状,加强对比学习。)
【课堂讨论】
上了大学后的目标是什么?
抽取2~3个学生分享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并作总结发言。
【教师归纳总结】
大一新生刚刚高考成功,如释重负,刚进入大学都有一种轻松的感觉,认为高中太辛苦了太累了,如今可以松口气了,好好玩一玩,再加之大学生活自由度大,因此心理上出现了无目的状态。这个时期被称为“理想间歇期”。而通过前面对哈佛的那项调查的分析,通过是否具有理想的对比分析,我们懂得了理想是一个人重要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针对大一新生的现状,我们应该积极地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理想,对于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那么,究竟什么是理想呢?我们首先从理想的含义与特征开始讲述本章的内容。
理论知识点1:理想的内涵
【PPT板书】
理想的内涵: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的可能性、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教师讲解】
理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和社会意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理想有不同的解释。
社会学:理想是对未来社会合乎客观发展规律的想象和希望。
哲学认识论:理想是对奋斗目标有根据的构想。
心理学:理想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信念。
政治学:理想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表现。
在西方,“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eal,意思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在中国古代,理想称为“志”,即志向。孔子讲“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根据《辞海》解释,理想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一是社会生活发展的现实可能性;二是人们的愿望和要求;三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发展前景的形象化构想。理想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与向往。
理想的内涵:
理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和社会意识。按照教材的定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的可能性、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关于它的内涵,重点解读以下这几个关键词:实践中、有实现可能性、未来、奋斗目标。
第一,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既追求眼前的生产生活目标,又憧憬未来美好的生产生活目标。
【设问】 理想形成的动力和源泉是什么?
理想憧憬未来的生活目标,期盼满足更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对现状永不满足,对美好未来不懈追求,这正是理想形成的动力和源泉。人作为一个高级生命体,其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各种需求,包含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且,人类的需求不同于动物,人类需求的内容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永远不满足于现状。
第二,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它表明一个人向往什么样的社会,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在道德人格、职业生涯、生活状态等方面所期望达到的目标,这是理想的实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们由于所处的时代条件、社会环境、阶级立场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奋斗目标,由此,理想具有了时代性和阶级性的特点。例如:中国历代农民起义提出的口号(均贫富、等贵贱、天下大同)。即便同一阶级、同一时代的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的不同,追求的目标也就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形成的理想也各不相同。
第三,理想是“实现可能的想象”——既具有现实的成分,但又高于现实,由此,理想与空想、妄想、幻想等彻底划清了界限。例如:空想社会主义的失败。
【提问】
理想、空想、幻想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学生开展简短的课堂讨论之后,教师对提问进行点评并进行观点总结。
【教师归纳总结】
理想是一种对未来的想象,但是,并不是任何想象都是理想。理想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理想是一种正确的想象,具有不同于幻想、空想的特点。
幻想是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一种想象。它的内容是对客观的更高超越,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局限,它与现实有很大差距,尚不具备实现的条件。但非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在将来有可能实现的,如“嫦娥奔月”。
空想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也反映了人的一定的目标和追求。但它的内容则是纯粹主观的东西,是缺乏客观根据的随心所欲的想象,还不能把握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种主观臆想,因此是不可能实现的。如“空想社会主义”。
理想和空想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因素条件和社会环境因素条件)可以互相转换。如当国家主席和神舟飞天。当社会条件和个体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理想和空想可以转化而且得以实现的。这都表明了:理想是需要动态完善的目标体系。
理论知识点2:理想的特征
理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它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PPT板书】
理想的特征:
超越性、实践性、时代性
【教师讲解】
理想的特征:
(1)超越性
理想是人们在对现实的认识和总结的基础上,以观念的形式形成的一种预想的未来形象,它以预见的方式反映未来,把握未来:“将来如何如何……。”因而,理想具有超前性。
PPT展示:人类航天事业发展的图片。
观看3分钟视频:苹果眼中的未来世界。(视频主要勾画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一些美好设想。)
结合PPT图片指出,也正因为理想具有超越现实的特点,才成为人们追求美好未来的不懈动力。
【学习资料】 要跳起来摘的苹果
有一个青年,他很有理想,但是一遇到困难,他就有了畏难的情绪。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智者。当时,智者正在自己的果树园里采摘苹果,听罢青年的诉说,智者没有给他什么更好的建议,而是让他帮自己将高挂在树梢的一颗又大又红的苹果摘下来。
这个青年的个子并不算低,尽管他很努力,但他还是无法摘到那颗硕大的苹果,他有些失望,面露难色。智者看到了这一切,对青年说:“年轻人,你为什么不跳起来试一试呢?”青年听了智者的话,他跳了一次,没有摘到,跳了第二次,依然没有摘到苹果。第三次,他稍微休息了一下,顺便调整了自己的情绪,然后,他突然奋力一跳,那颗硕大的苹果就轻松地握在他的手中。在摘到苹果的一刹那,青年的心中也同时一亮,他终于明白,智者这是在告诉他:一个人如果要想成功,就必须学会跳起来采摘那些看起来高不可取的“苹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从此以后,青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他无论办什么事,总是将自己的目标定得很高。许多人认为那简直是无法达到的理想,但他却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努力,因为他一直相信,只要自己不停地跳跃,总有一天,他一定会采摘到梦想中的“苹果”。
【资料评析】
在心理学中,这个著名的摘苹果理论,意思是说,一个渴望成功的人,总是希冀更美好未来,因而,总是会为自己设置更高的人生理想,这个更高的理想就是他不断跳跃、不断奋进、不懈努力,最后采摘到的那个“苹果”。或许,这样的人,未必最终一定能够实现自己渴望的目标,但无数的事实证明,他们后来的成功,往往超过那些总是采摘伸手可及的苹果的人。
这个心理学上的跳起来摘的苹果理论体现了理想具有超越性的特征。跳起来摘苹果,是为自己设置一个又一个更高的人生目标,正是为了摘取高处的苹果,在一次次奋力的跳跃中,自己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人生飞跃。这是一种高远的人生理想和人生境界。
【教师讲解】
(2)实践性
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理想是立足于现实基础上、经过努力可能实现的志向和抱负。理想的社会实践性表现在,一方面,理想的产生来于实践当中,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人们追求的理想就不一样;另一方面,理想的实现一定要经过努力,经过实践。实践是理想实现的过程。这也是理想和空想、幻想的根本区别。空想虽然反映了人们所追求的一定目标,但它脱离实际,违背客观,是一种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主观臆想。而幻想有些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有些则是符合现实发展要求的想象,如科学幻想,一旦具备足够的条件和前提,就有实现的可能。比如“嫦娥奔月”是几千年来人们的一个幻想,但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登上月球已经成为现实。
有一则笑话,说一个放羊娃的理想就是养羊—赚钱—娶妻生子—生个儿子再继续当放羊娃。其实,我们不能笑话这个孩子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恰恰正是由于他所处的现实条件,限制了这个放羊娃的人生理想,正是实践,制约了这个放羊娃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时代性
一般意义而言,人不能超越于自己所处的时代,人们的理想也同样如此。由于生活的时代不同,人们所经历的经济条件、文化条件、政治条件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因此所产生的理想也不同。可以说,理想是和一定时代的生产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理想是一定社会的历史条件和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
不同时代的理想反映着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条件,甚至人们对理想的想象也受着时代条件的限制。在古代,由于科技十分落后,人们认为很多东西都是高不可攀的,难以实现的,比如千里眼、顺风耳、飞毯、神箭之类,而现在已经变为现实。这都表明,理想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然带着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
【案例】
保尔·柯察金是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画出来的青年革命战士的形象。在那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保尔和父兄们一起驰骋疆场,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努力奋斗,同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匪军浴血奋战,表现了甘愿为革命事业献身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虽然时序流逝,但保尔作为英雄,依然光彩夺目。
比尔·盖茨,企业家、软件工程师、慈善家、微软公司创始人。曾任微软董事长、CEO和首席软件设计师。连续多年成为《福布斯》全球富翁榜首富。2019年1月,入选美国杂志评选出“过去十年影响世界最深的十位思想家”。2019年10月,位列福布斯美国400富豪榜第二名。
【案例分析】
将保尔·柯察金和比尔·盖茨进行比较分析。一个是传统的时代英雄,一个是现代社会中的风云人物,他们俩虽然有着巨大的精神反差,但是又都成为青年们广泛认可和深深崇敬的时代英雄。这两个人物看似冲突,但依然可以找出共同点,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启示。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保尔和盖茨都能成为当代青年钦佩不已的理想楷模?他们俩虽然生活时代不同,个人生活经历不同,但共同之处在于:高远的志向、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讲解小结】
理想的本质就是客观必然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
从形式上看,理想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主观的精神现象。主体的具体需要、个人经历、价值观、人生观等都会影响人的理想的形成。但从内容上看,理想又具有客观的因素。理想作为一种想象,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是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映,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与未来的关系,符合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理想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并且,理想也只有在现实中才有可能实现,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教学小结】
本堂课主要结合材料和案例讲述了理想的内涵,并解读了理想与空想、幻想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阐释理想的三个特征,并引导出理想的实质。在这堂课上,我们对理想这一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做了较为全面的剖析。让同学们把握了理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和社会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构建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未来价值目标。具体来说,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的可能性、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并且,理想具有超越性、实践性、时代性等特征。从本质上来看,理想就是客观必然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这都为后面学习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这一内容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前提条件。
【课后思考】
推荐观看电视节目《开讲啦》冯仑:理想丰满,在学习App云班课的“头脑风暴”板块中进行讨论和交流。
观看电影《风声》,结合学习内容,在学习App云班课的“头脑风暴”板块中进行讨论和交流。
【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
A.有实现必然性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
B.不可实现性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
C.超越客观性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
D.有实现可能性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
2.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称为( )。
A.幻想 B.空想 C.理想 D.信念
3.在科技十分落后的古代,人们梦想过许多东西,如千里眼、顺风耳、飞毯、神枪之类,而像现代生活中普及的电话、电视、计算机等,是那时的人们连想都想不到的。这说明,理想具有( )。
A.共同性 B.时代性 C.阶级性 D.思想性
4、理想具有实现的( )。
A.必然性 B.偶然性 C.可能性 D.随意性
5.理想超越现实是指( )。
A.理想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未来的现实
B.理想是超脱于现实的未来想象
C.理想是对现实的全面否定
D.理想是人们纯粹的自由想象
6.空想和理想都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但空想与理想的根本区别在于:空想( )。
A.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人的主体性
B.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C.超越了现实,实现了人的完全自由
D.是人脑的机能,实现了人对动物的超越
7.理想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 )。
A.本质体现 B.集中体现 C.统一体现 D.必然体现
8.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这里的“志”是指( )。
A.志趣 B.志气 C.理想信念 D.意志
二、多项选择题
1.理想作为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 )。
A.对现实生活的超越
B.是在现实生活中尚未实现的东西
C.人们的要求和期望最集中、最直观的表达
D.违背客观规律从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现象
2.理想信念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推动人生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力量,就是由于它( )。
A.具有实践性 B.停留于主观领域
C.能够进入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D.能够化为人们行动的热情和意志
3.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 )。
A.主观臆断性 B.实现的可能性 C.超前性 D.幻想性
4.关于理想的错误观点是( )。
A.理想就是有利就想
B.理想是合理即符合客观规律的想象和追求
C.理想就是有财富就想
D.理想就是主观臆想
5.关于空想的正确观点是( )。
A.空想是经过努力能够转化为理想的想象 B.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想象
C.空想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想象 D.空想是脱离实际的主观想象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B 4.C 5.A 6.B 7.B 8.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CD 3.BC 4.ACD 5.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