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12:如何培养和树立法治思维?

提问12:如何培养和树立法治思维?

针对教材哪部分提出:第六章第五节培养法治思维。

提问要达到的目的:让学生掌握法治思维的科学内涵,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对问题的解析:

1.法治思维的科学内涵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比如,2015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禁止让刑事在押被告人或上诉人穿着识别服、马甲、囚服等具有监管机构标志的服装出庭受审。”因为作为一个犯罪嫌疑人并不是已经确定为罪犯,所以,不能给他以符号标注有罪的标签,只有经过庭审辩论后才能确定他是否构成犯罪。禁止穿囚服受审,标志着我国司法保护权利制度的进步,彰显的是无罪推定,也是对被告人权利的尊重,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治精神。近年来,我们国家在权利保障上也作了很多努力,有很大的进步,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就提到了要尊重和保障人权,严禁刑讯逼供,甚至废除劳动教养制度等。

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法治是规则之治,规范性思维也可称为规则思维,它以既定的法律规则为依据,运用法律规则中的法律术语进行观察思考和判断。法治思维尊重规则,强调人们行为要坚守合法性,以是否合法作为出发点来思考问题,进行合法与非法的预判。比如近年来各地开始对行人闯红灯进行处罚,因为中国式过马路本身就是违法行为,通过这种出发,实际上是为了让人们形成规则意识,服从法律法规,养成法治思维。

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法治思维强调的是按照法律逻辑思考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是将法治理念、法律知识、法律规定付诸实施的认识行为过程。在此过程之中,法治思维也是一种理性的思维,以合法性为判断的起点,以公平正义为判断的重点,追求缜密的逻辑,体现出了一种逻辑推理的方式。

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法律领域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法治思维。因此,法治思维是一种融法律的价值属性和工具理性于一体的特殊的高级法律意识。

2.大学生树立法治思维的原因

大学生培养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既是基于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又是基于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对于大学生而言,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地位决定了他们的法治思维、法律素养直接影响着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法治作为人类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优秀群体和先进分子,其法治意识直接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体历史进程。为了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案件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缺失。法治思维是一种深层次的法律意识,不仅要求要学法、知法、用法和守法,还需要尊重法律、认同法律、信仰法律和维护法律。法治思维的培养和法治精神的养成实质上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被动到主动、从工具到目的的过程。从这个维度而言,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培养也是他们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保障他们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

3.大学生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

法治思维是现代社会成员应当具备的一种思维。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很多,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机会和途径去养成和树立法治思维。首先,要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前提,这不仅包括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也包括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识,只有掌握和了解法律方面的具体规定、原理和原则,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律精神,养成法治思维。其次,要掌握法律方法。法治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法律方法既包括理解法律的方法即理解法律条文的含义、内容和精神等,又包括正确运用法律的方法。最后,要参与法律实践。法治思维是在丰富的法治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可以通过参与立法讨论,依法行使监督权;旁听司法审判、参与模拟法庭等方式增长法律知识、锻炼法治思维。最后,要养成守法习惯。只有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具体问题做起,才能养成守法的习惯和法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