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4:如何自觉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针对教材哪部分提出:针对第五章第三节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中网络道德要求部分。
提问要达到的目的:使学生懂得在网络虚拟空间也要遵守社会公德,自觉培养网络自律精神。
对问题的解析:
信息时代拓宽了人与人交往的范围,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机等移动终端利用网络空间的信息平台进行交往,浏览各种新闻,搜集、查阅和下载需要的资料等,为人们扩宽视野、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带来许多便利。同时网络空间具有隐匿性、开放性和人际交往中角色虚拟性、交往过程弱规范性、交往心理隐秘性等特点,特别是隐匿性特点,使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可以隐匿个人信息以另一种身份出现,并且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传播信息。网络上也极易出现垃圾信息,言行不规范等道德问题。由于网络空间道德约束力较低,容易导致违背道德与违法事件的出现。因此强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正确使用网络工具非常重要。
网络空间虽然是虚拟空间,但网络空间的交往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往,仍属于人类社会交往。在交往中人们需要遵守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指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的交往中应该遵守的基本公共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简单的行为准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广泛的规范作用。其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其中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中最基本的要求。遵守社会公德可以促进社会和个人弃恶扬善、扶正祛邪,在网络空间自觉遵纪守法,讲文明礼貌,正确看待和分析网络上的信息,自觉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
《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显示,超九成中国大学生每日使用互联网时长超过2小时,每日接触互联网超过8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12.2%,仅有1.1%的大学生每日从不接触互联网。根据我们对国内241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是2.84小时,3~4小时的占45.2%,5小时以上的占22.3%。[6]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每天通过各种方式上网会大幅度增加,特别需要培养网络自律精神,自觉加强网络自律。培养网络自律精神应做到:主动学习相关网络法律法规,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提高网络道德素养,抵制和阻止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不传谣信谣,避免沉溺于网络,自觉接受网络监管,只有这样才能做文明的网络人,为净化网络空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学生共同讨论:大学生应怎样才能做到网络上道德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