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7:为什么党的多次会议不断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针对教材哪部分提出:针对第六章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提问要达到的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在学习法治体系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制度。
对问题的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加强了法治建设。如何巩固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安康,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断强调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党的领导和法治建设。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次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首次专题讨论法治问题的中央全会。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表明,我国呈现出深化改革与加强法治建设同时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局面。2017年党的第十九大阐明了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一步强调了在新时代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党中央的多次会议都在强调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呢?这是因为:①要实现依法治国,必须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我们正在进行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进入了决胜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十九大提出的奋斗目标,需要多方面的保障,法治体系建设是其中的重要保障。②我国的法治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法治体系包括的面很广,“不仅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律实施环节,而且包括保证法律体系运行的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体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整体要求”[1]。相关法律的完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的法律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但是“必须清醒看到,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2]。随着社会的发展,法治建设需要及时跟进、不断完善,因此十八届四中全会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190项改革举措。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是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对于进一步加强依法治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法律上的体现和重要的制度保障,两者密不可分。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进一步完善各项具体法律制度,才能加强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又可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总之,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牵引各项制度的总抓手,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
我们还应清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任务;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五个体系”的形成,就可以促成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格局的形成和完善。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可以促进科学立法,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能够促使执法和司法效率更高,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能有效督促法律运行更加规范,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能够确保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环节正常运行,完善党内法规体系,能够“促进党法党规与国家法律体系内在统一、协调一致、相得益彰。”[3]
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党中央不断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意义,学习和理解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懂得完善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体系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大学生还要深刻认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对于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重要作用,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制度,提高法治素养,为建设法治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