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1:如何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提问1:如何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针对教材哪部分提出:针对第五章第二节传承中华美德的内容。

提问要达到的目的: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道德。传统道德既包括革新、积极、进步的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有保守、消极、落后的糟粕成分。大学生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并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对问题的解析:

“今天,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包含其中的传统美德。”[1]中华传统美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中国古代就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其中就有很多具有永恒价值的内容。”[2]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一整套传统美德规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包括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等。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传统美德已经深入全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之中,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但这种当代价值的发挥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这其中包含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这是因为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为今天的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是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任何道德都是具体历史时代的产物。中华传统美德是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而形成的,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传统社会的印记,在内容和形式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与今天的现实生活不相适应的地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必须通过科学的分析和鉴别,对于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我们要做好继承和发扬工作,结合现代社会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对于精华和糟粕并存的内容我们要进行科学辨认,剔除其中带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的道德精神发掘出来;对于内容和精神上消极、落后,整体上属于中华传统道德中的糟粕部分,我们应该予以摒除。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创新性发展。对于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转化之后,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古为今用”;另一方面,中华传统美德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实际,赋予其新的内涵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丰富和发展,通过继承创新、综合创新和系统整合等方式形成的新道德思想,价值规范和实践模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推陈出新”。当然,无论是古为今用还是推陈出新,都应该立足于面向大众、服务人民,发挥中华传统美德人伦日用的化育功能,使传统美德与日常生活水乳交融,让传统美德中蕴含的伦理精神点点滴滴地融入人们的生活,生根发酵,产生化育的功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此外,在对待传统道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复古论,认为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另一种是虚无论,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割断了道德的历史与发展的关系,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道德的进步。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