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4:大学生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顺逆观,成就出彩人生?
针对教材哪部分提出:针对第一章第三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提问要达到的目的: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人生矛盾,懂得如何正确对待顺逆不同境遇,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成就出彩人生。
对问题的解析:
人的一生中都希望自己能够十分顺利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出彩的人生。在人生道路上有时路途较为顺利,这是人们所希望的,可是人生道路常常面临坎坷,困难重重,甚至有时候“事与愿违”,这就是人生经常遇到的境遇。人生的境遇有顺境和逆境。顺境是指人的生命历程中有良好的外在条件,在实现事业成功等方面比较顺利的境遇。逆境是指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受到打击,有烦恼,甚至是障碍,使事业难以成功或者成功的过程中遭遇到各种不顺利的境遇。顺境常常使人感到愉悦、欢乐、幸福,即是幸运。逆境常常使人感到苦恼、郁闷、不快,伴随着挫败感,是厄运。因此,人们总是希望自己幸运地成长在顺境中,而不希望遭遇厄运在逆境中成长。但是现实中我们无法自由选择顺境和逆境,并且总是不可避免地要遭遇逆境,这就有一个如何看待顺境和逆境的问题。顺逆观是指人们对顺境和逆境的总的观点和看法。
顺境和逆境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政党、组织、民族和个人要实现树立的目标,离不开社会环境,即当代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条件。大学生也是身处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当客观外界提供的条件与自己将要实现的目标非常契合,个人拥有的知识和能力足以能够达到目标,再加上自己艰苦奋斗、勇于克服困难等,目标的实现就会比较顺利。当客观外界提供的各项条件不足,个人的各项条件不具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就会遭遇挫折,甚至是难以想象的困难,阻碍人们去实现目标,这时就会使人沮丧、悲观和失望,直至放弃对目标的追求。为什么人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遭遇的逆境更多呢?因为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人们对这些影响因素的预判一般不会达到百分之百准确,即使人们对客观外界有了准确的预判,但由于客观因素的变化,当人的认识难以应对客观情况的变化时,没有预见到的困难就会阻碍人们实现目标。另外,个人主观因素也可能导致逆境,每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运用知识的能力、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努力程度不同,付出也就不同。所以除了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不同以外,主观条件也是能否实现目标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人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勇于克服困难抓住机遇,或者通过自身努力逆转厄运,变逆境为顺境就能实现目标。
我们应辩证看待顺境和逆境,树立正确的顺逆观。顺境和逆境是在一定时代条件下的两种不同的境遇:①顺境和逆境是相互排斥或对立的。顺境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的条件,给人带来喜悦,顺利实现目标。逆境给人设置障碍,制造困难,导致痛苦,难以实现目标。人们喜好顺境,而厌恶逆境。②顺境与逆境又是互相依存和转化的。顺境是相对于逆境而言的,没有逆境就无所谓顺境。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反映了两者相依存。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顺境并非没有许多恐惧和烦恼,而逆境并非没有慰藉和希望。”[5]无论哪个时代的政党、民族、群体和个人的命运,都不会只有顺而无逆。顺境和逆境又是可以转化的。如在顺境中成长的人,如果不很好利用有利条件去努力学习和提升能力,或者骄傲自满、不思进取,止步不前,就有可能在将面临的顺境变为逆境。逆境对于人的成长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逆境更能磨练意志,如果人们在逆境中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勇于战胜困难,这样可以造就坚毅的品质,将逆境变为顺境去努力实现既定目标,还可以将逆境中的奋进变为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顽强奋斗、不怕牺牲的艰苦奋斗的历程和他们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就是战胜和改变逆境,培养出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的典型事例。
要用正确的顺逆观指导自己的行动,成就出彩人生。大学生要正确看待顺境与逆境。当处于顺境时,要珍惜社会提供的来之不易的各项条件。利用有利于自己追求目标的良好环境,努力学习,掌握为社会做贡献的本领,提高自身能力。切勿松懈懒惰、骄傲自满、盲目乐观。当处于逆境时,除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外,还要有战胜和改变逆境的勇气和决心,分析逆境的各类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树立改变逆境的信心,用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去实现目标。当代大学生无论身处怎样具体的境遇,都要与历史同向,顺应时代发展和选择,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要与祖国同行,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为祖国多做贡献;要与人民同在,历史创造者是人民,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才能在为人民服务过程中体现人生价值。
大学生正处于美好年华的人生阶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有正确的顺逆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道:“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并非没有希望。”[6]理解顺逆不同境遇才能积极应对各种问题或困难,出彩人生一定是在把握顺境中的良好条件,改变逆境的困难局面中成就的。
【注释】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2]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83.
[3]恩格斯.在爱北斐特的演讲[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605.
[4]《论语·子罕》
[5]弗朗西斯·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王义国,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52.
[6]鲁枫.略论马克思主义的顺逆观[J].抚州师专学报,1992(3):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