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铨评传》简介
《陈铨评传》这本书是由孔刘辉著创作的,《陈铨评传》共有87章节
1
前折页
...
2
文前彩插
·少年时代,陈铨在四川 ·陈铨(前排右四)与四川省立第一中学同学合影,1921年 ·为清华两位同学留美所摄,左起:张昌圻、谢明旦、林伯遵、刘孝瑾(林伯遵妻)...
3
目录
...
4
序
陈光还 尽管时常想念父亲,很多年来却极少与人谈及父亲,研究者若有需要,大多是找我的小妹光琴。2016年12月,我受邀参加了在四川富顺召开的“全国首届陈铨学术研讨...
5
引言 富顺少年
四川盆地的南沿,沱江的下游,有一个千年古县——富顺。富顺为古阳江县治域,因盛产井盐,北周天和二年(567),划设为雒原郡及富世县,后来建制几经变化,或设监设州,...
6
第一章 清华学子
清华学校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一个极为独特的存在,七年清华(1921—1928)也是陈铨成长的关键阶段。清华园内,他亲聆吴宓、王文显、王国维、陈寅恪、谭唐等良师教...
7
一、清华学校
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尚未还清的“庚子赔款”退还给清政府,约定为“专办教育事业”之用,最终定为甄选优秀青年到美国留学,作为“国耻”象征的清华学校由此诞生。1...
8
二、学业
从“学堂”到“学校”,清华一直隶属外交部门,不在国家常规教育体系内,其学制自成系统,分中等科、高等科,两科皆四年毕业,招生则根据各省承担的庚子赔款的比例,核算招...
9
三、“课外作业”
清华“培植全才”“造就领袖人才”之教育方针,落实于具体层面,是为德智体三育并进的“通才教育”,智育在课程,德育、体育则在课外涵育锻炼。较之于枯燥的课堂,课外生活...
10
四、《清华周刊》
清华历来不重视国文部的中文课程,一度连课都上不下去了,校内校外尽人皆知,校方、教师、学生皆大为不满。陈铨入学时,正值清华园大力谋求国学改良之际,他写得一手好文章...
11
五、乡愁、婚约与友情
1924年,社会上有谣言称:“清华学生皆为官吏子弟,入学不重才学,而以其父之官势为转移,一经入校,出洋可靠,并不问其在校功课合格与否。”时任校长曹云祥撰文回应,...
12
六、多事之秋
1925年初,陈铨曾这样评价自己:“我现在同以前不同的一点,就是看事情比从前清楚,尤其是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对于处事待人方面,自觉较从前更看得清楚,更知道自...
13
七、学术救国
国势风雨飘摇,变幻莫测,清华园内同样令人堪忧。一向在家信中报喜不报愁的陈铨,屡屡告以老父自己的迷茫忧思: 过年时同学常彼此送贺年片,年片种类甚多,花样百出,兹寄...
14
八、“亲密的先生”
清华学生一般在留美前一两年才“择业”(学科方向),陈铨未雨绸缪,1923年就开始考虑了,并“问了很多有经验的人”,据“他们的忠告”与“自己的审查”,一开始有学教...
15
九、文学之路
陈铨自小熟读古籍,进入清华后,仍常读不辍,又适逢国学改良运动,并凭借其扎实的古典文学功底和出色的写作能力,在清华园崭露头角,深得老师和同学的“赞许”,成功的喜悦...
16
第二章 美风欧雨
1928年8月,《大公报》《申报》《新闻报》等津沪各大报,照往年惯例登出本年清华毕业生“即将放洋”的消息。8月17日,包括陈铨在内的50余名清华学生,在上海码头...
17
一、奥柏林学院
奥柏林学院位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Cleveland)西南50余公里处,1833年由美国东部基督教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牧师Joh...
18
二、克尔大学
1930年10月,陈铨到达德国北部海港城市克尔(Kiel),在克尔大学[29]“戏剧文学研究院”德语文学系注册,开始了三年留德生涯。克尔大学创办于1665年,全...
19
三、《中德文学研究》
1931年冬天,陈铨到柏林大学收集材料,开始撰写博士论文。1932年4月,回到克尔继续写论文,1933年初竣稿,同时提交了博士考试申请,5月通过了博士口试。据好...
20
四、故交新朋
克尔市位于德国最北端波罗的海港湾,离丹麦很近,距入海口只有十余公里,克尔大学就在海港旁边,曾在此留学一年的陈序经描述道: 在旭日初升或太阳西落、以至明媚月夜的时...
21
五、纳粹德国
1932年,陈铨在青励会会员调查表“生活情形”一栏写道:“心情大部分是快活的。”这表明虽然在德国从学业到生活一切顺利,但他还是心有忧患。天各一方,思念故土亲人是...
22
六、迷茫与归途
清华学校的最后两年,陈铨先后完成《梦苹》《天问》,也因此而被一直想写长篇小说而不得的吴宓誉为“天才”[105]。1928年,满怀学术救国的热情,同时也带着作家梦...
23
第三章 执教清华
陈铨从威尼斯(Venice)登船,经过二十多天的航程,1934年1月8日到达上海。五年四个月了,终于踏上祖国的大地。在上海逗留了几天,陈铨随后到南京与老友向理润...
24
一、从武大到清华
自1921年离家上成都,已过去整整十三年,瘦弱稚嫩的少年已成长为风度翩翩的洋博士。所幸家里一切安好,双亲健康,四哥儿女成群,八弟九弟已是少年了。富顺虽然才子多,...
25
二、学者生涯
刚到北平一段时间,陈铨除了上课,业余生活忙碌而丰富,参加了不少文化活动。如1934年10月13日,陈铨作为“主人”主持了青励会总会第四十六次“同乐”活动,到会有...
26
三、“中国文学对于世界的贡献”
在《中德文学研究》中,陈铨始终以歌德为研究重点,不仅因为歌德确实关注过中国文学,还在于其“世界文学新时代”的构想和版图中也包括中国,大概因此引起陈铨的特别关注。...
27
四、歌德、席勒、赫伯尔
陈铨以个性化的尼采阐释而著称,事实上,其研究专长是德语文学,并在抗战前已初具规模。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九世纪德国文学批评家对于哈孟雷特之解释》《歌德浮士德上...
28
五、德意志文化的中国传人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陈铨不仅对歌德、席勒、赫伯尔等德国文学大家有精到研究,而且对德国文学的渊源、发展、形成与演进,亦有全面深刻的把握。两者互为参照补充,充分展示...
29
第四章 小说家
陈铨的新文学创作始于新诗,成名于长篇小说,抗战中又以戏剧而声名远播。他一生共写有长篇小说六部,短篇小说30余篇,以长篇小说成绩最显,时人誉之为“善于写长篇的天才...
30
一、自叙传小说
众所周知,法国作家法郎士“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观念,在新文学作家中影响深远,郁达夫等作家以为圭臬,开创所谓自叙传小说,蔚为风气。陈铨也写了不少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