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与陈铨结缘源于我的导师沈卫威先生。2007年秋,在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间办公室里,当我提出想法时,老师并不建议做陈铨研究,但不久后改口了,还提供一些资料和线索,并介绍我去访问陈铨的后人。2007年冬天,我到吴江拜访陈光琴、秦星坡(陈铨的女儿女婿)两位先生,得到他们热情招待,解决了我很多疑问,并惠赠了不少资料,甚至还带我游览了同里古镇。2008年初,我到北京待了半个多月,奔走于几个图书馆,当年底,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初稿《陈铨论(1903—1949)》。沈卫威老师当时在国外讲学,我们面临毕业,遂托王彬彬先生代管学生,在王老师指导和建议下,论文最终改题为《论陈铨的民族精神与浪漫情怀》,2009年5月通过了答辩。

毕业后,我到安徽滁州学院工作,又多次到各地继续收集陈铨与“战国派”的资料。2012年5月,在南京第一次拜见了陈光还(陈铨的次子)先生,2016年5月还随光还先生到北京拜访了他的大哥陈光群先生。这之前之后,数不清多少次或当面或电话或网络请教光还、光琴两位先生,他们有求必应,我有幸一览他们珍藏的父亲的书信、日记、照片等多种资料。虽学浅才疏,还不无怠惰,也一直在坚持,对他们的信任和鼓励唯有感激。

2016年12月,在当地政府、学界同人等共同努力下,来自全国各地近四十名学者、陈铨的亲属和乡贤们相聚陈铨的故乡——四川富顺,成功召开了“全国首届陈铨学术研讨会”。作为会议组织者和服务者之一,我感到非常快慰,也深切感受到“才子之乡”的气韵,至今时时忆及与刘海声前辈、高仁斌先生,在富顺西湖边寻迹陈铨的老家、廻澜塔下俯瞰滔滔沱江的情形,犹记得孙周兴先生在会上说:“中国学界欠陈铨先生一个公正的评价。”

遗憾的是,十年光阴已逝,却并未磨成一把好剑。此书如还有些新意的话,大概在材料和史实。除了陈铨先生的书信、手稿等私人物件,以及沿着李扬女士、季进先生等先行者提供的线索外,还有以下方面:一是十余年在全国各地图书馆的奔走搜罗;二是实地或托人查阅部分陈铨曾求学供职的大学以及相关机构的档案;三是陈铨当年的熟人、学生的书信问访,如徐中玉、何兆武、杨武能诸位先生。读过不少传记,总感觉作者多少有点偏待传主,虽自认为本书中的判断和观点皆从史料中得来,有一分证据讲一分话,但可能仍不免如是,还请有缘的读者谅解。

感谢郭娟、李仲明、李建平、陈子善、丁帆、王学振、解志熙诸位老师的扶掖关爱,书中部分文字,得以先后在《新文学史料》《戏剧》《抗日战争研究》《抗战文化研究》《现代中文学刊》《中国比较文学》《文学评论丛刊》《海南师范大学学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发表。郭娟老师还为本书的出版费心费力,更当铭记于心。

徐有威教授、蒙树宏教授、徐志福先生以及同门师妹张帆,在资料和德文翻译等方面也多有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忱!

二〇二〇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