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玫瑰》风波”

二、“《野玫瑰》风波”

1942年3月,在陪都重庆的“雾季公演”中,《野玫瑰》轰动一时,但随后即遭到批判,从“隐藏着战国派的毒素”,到“欺骗”观众的“糖衣毒药”,再到“制造”和“散播”汉奸理论[24],甚至直到1980年代为之略作辩护,还会遭到严厉的指责。1990年代以来,学界一般认为剧本或有可商榷之处,但事件本身折射的是国共之间的文化与政治斗争,但仍有人坚持认为《野玫瑰》的“思想”“是错误的”,“不是什么香花”[25]。作为抗战文化史上最著名的公案之一,“《野玫瑰》风波”可谓一言难尽。吊诡的是,一部所谓“有毒”的剧,为什么在抗日大后方一演再演?到底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