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小说家
陈铨的新文学创作始于新诗,成名于长篇小说,抗战中又以戏剧而声名远播。他一生共写有长篇小说六部,短篇小说30余篇,以长篇小说成绩最显,时人誉之为“善于写长篇的天才”[1]。抗战前所写《革命的前一幕》(即《梦苹》,1927)、《天问》(1928)、《冲突》(1929)、《彷徨中的冷静》(1932)、《死灰》(1935)等五部长篇皆各具特色,自成一家。
陈铨小说取材主要有两类,风貌殊异。一是以亲身经历的见闻感受和情感体验为素材,其中不少篇章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实际是表现自我人生经历和日常经验的自叙传小说;二是《天问》等长篇以家乡四川省富顺近现代历史为背景,通过文学想象而铺演成篇,往往通过离奇曲折的故事,演绎人物的悲欢离合,映射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体现出对史诗性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