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生活融合是学校发展的要求

一、数学与生活融合是学校发展的要求

(一)数学与生活融合,是学校“生活教育”的重要实践

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生命力所在。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特色,也就没有发展优势。学校特色不仅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影响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例如,玉带山小学在承担学校教育共性的基础上,主动探索与创造,通过26年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践的系统总结,学校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开展“生活教育”的校本实践。以国家课程为依据,以“生活融合”为路径,通过创新性、序列化、开放式设计,构建了小学“生活·融合”的课程体系,确立了“从课程走向生活,从生活走进课程”的课程理念,形成了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学科融合生活课程”和校本课程特色化实施的“生活融合学科课程”的课程体系,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教学方式,明确了“老师、家长、学生、社会公众”为课程主体,建立生活情境下“1+1+1”学生学业评价体系,让生活走进全序列课程,让课程走向全维度生活,推动生活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无缝连接,让学生知行合一,以期实现“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主人”的教育目标。

数学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全面落实数学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积极探求数学与生活融合的校本化建设新路径。在“生活教育”的指导下,学校组织数学学科教师对学校现有的数学课程和教材进行梳理,充分挖掘数学课程中对学生发展有价值的生活资源和生活要素,查找所有年段数学学科与生活要素的联结点和可整合点,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数学学段目标以及学校所处地区的资源条件,将数学与生活相融合,使数学教育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同时,也充分实践了学校“生活教育”的课程理念,推动学校课程体系的特色化、序列化发展。

(二)数学与生活融合,是学校数学教学的活力资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是一门同时具备抽象性、逻辑性、直观性、工具性及应用性的学科,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需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特别是低年级段的学生,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数学中抽象的概念,还不能很好地把握规律性的东西。因此,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教学呈现形式或现实的数学教学活动,都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取教学素材,并加以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感悟这些概念和规律是从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来的。

当前,大多数学校的数学教育存在单一化、封闭化、枯燥化的问题,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数学课堂内容单一只局限于解决数学本身的问题,以及针对考试内容的习题练习,忽略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数学题背后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长此以往,这样的数学课堂容易造成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学,被动地接受数学教育的情况。同时,学生也没有获得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的能力,从而无法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因此,无论是数学知识的学习还是数学练习的巩固,都需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以及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数学教育与生活的融合就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这样的数学课堂,也会给学校的数学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