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动为载体,培养探究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综合与实践”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展开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案例】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
示例:把4支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笔。为什么呢?
1.合作探究——枚举法
1)二人小组合作
(1)放一放:利用手中的学具把4支笔放入3个笔筒内。
(2)画一画:借助“画图”或“数的分解”的方法把各种情况都表示出来。
(3)找一找:每种摆法中最多的一个笔筒放了几支,用笔标出。
(4)说一说: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了( )支铅笔。
2)学生汇报,展台展示
交流后明确:
(1)4种情况:(4,0,0),(3,1,0),(2,1,1),(2,2,0)。
(2)每种摆法中最多的一个笔筒放进了:4支、3支、2支。
(3)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了2支铅笔。
3)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画图”“数的分解”两种方法列举出所有情况验证了结论,这种方法称为“枚举法”。
2.合作探究——假设法
过渡: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结论,找到“至少数”呢?
1)学生思考—组内交流—汇报
师:哪一组同学能把你们的想法汇报一下?
生:我们发现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支铅笔,最多放3支,剩下的1支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支铅笔。
师:你能结合操作给大家演示一遍吗?(学生操作演示)
师:同学们自己说说看,同位之间边演示边说说好吗?
师: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
生众:平均分。
师:为什么要先平均分?(组织学生讨论)
生1:要想发现存在着“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支”,先平均分,余下1支,不管放在哪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支”。
2)课件引导小结
这种方法是从最不利的情况来考虑,先平均分,每个笔筒里都放一支,就可以使放得较多的这个文具盒里的铅笔尽可能少。这样,就能很快得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怎样用算式表示这种方法?(4÷3=1支……1支,1+1=2支)算式中的两个“1”是什么意思?
3)引申拓展
(1)5支笔放进4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 )支笔。
(2)26支笔放进25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 )支笔。
(3)100支笔放进99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 )支笔。
学生列出算式,依据算式说理。
4)发现规律
刚才的这种方法就是“假设法”,它里面就蕴含了“平均分”,我们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把平均分的过程简明地表示出来了,现在会用简便方法求“至少数”吗?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汇报展示4种不同的情况,渗透了用“列举法”解题的策略,并引发思考,能否找到更为直接的方法,也就是只研究一种情况就能断定“至少数”,自然地过渡到下个环节。假设法仍然是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平均分”的思路,通过语言描述内化为学生的思维,并逐步从直观走向对本质的分析,最终引导学生抽象出算式,找到求“至少数”的简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