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概率和生活融合的必要性

第一节 统计与概率和生活融合的必要性

著名统计学家C.R.Rao说,在终极的分析中,一切知识都是历史;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在理性的世界里,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如今,概率和统计的思想已渗入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在新课程中得到了重视。新的课程标准首次将数据分析观念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统计与概率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人、自然和社会,在面对大量数据和不确定情境中制订较为合理的决策,是学生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是他们就业和进一步学习所不可缺少的素养。使学生具备一些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知识,学习从随机的角度来观察世界,具备一定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根据数据进行合理推断并进行交流的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统计与概率课程的主要目标。

众所周知,数学教育是关于思维的教育,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启迪儿童思维,培养儿童思维能力,改善儿童思维的品质。思维是一个人内隐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当你把思维结果(如解题方法、解答方案)明白地告诉思维者时,思维就不必要了,也就不存在了。因此,教师无法对儿童思维直接作用,这就决定了数学教育不应以“传授”思维过程为主,而应当寻找产生和制约思维的、教育者可直接作用的因素,这些因素的总和就是“思维场”。教师只有通过作用“思维场”去启迪、激活、引导、发展儿童的思维。而帮助儿童构造合理的思维场的关键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情境可使他们产生对解决问题的积极的心向,激发探索和创造兴趣。情境往往并不直接揭示所学的数学内容,而需要儿童基于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从中提炼数学信息。因此,儿童的许多富有创造的想法可从情境中引发出来,在不断地探索和交流中,数学思想得以渐渐突显。要有效作用于“思维场”,活化数学课堂就需要提供给儿童一个“问题场”,好的问题情境无疑起到了“场”的作用。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从本质上来说,都要始终创设合适的“问题场”。“问题场”的界定应当满足两条:一个是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有关,适合做数学课程与儿童经验之间的接口;另一个是能成为儿童应用数学和作出创新、发现的载体。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使数学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