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知识,形成网络

四、构建生活知识,形成网络

(一)预设问题,引发需求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产生收集数据和统计的需要,体验学习活动的兴趣,为一节课的高效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与思想准备。

【案例】

创设:小马去找工作,看到招聘广告上写着金鑫公司月平均工资3 000元,而工作1月后发现实际领到工资只有1 500元,出示工资单:

金鑫公司3月份工资单

引出“大部分员工只有1 500元,平均工资怎么会3 000元呢”的问题讨论,引发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识冲突。引导观察平均数,在这组数据中平均数明显偏离中心,而大多数员工工资在1 500元的位置,从而自然地引出众数概念,首次体会众数的统计意义。

(二)经历过程、优化方法

引导学生投入统计、游戏等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选择统计主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从而在感受、体验等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逐步建立统计观念与应用意识,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案例】

出示从男女生中各选择一名运动员去参赛的题组:

通过这两个判断决策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在决策判断时是依据众数还是平均数必须根据数据特征进行具体分析。这里男生选择众数、女生选择平均数更合适,从而学会更全面地分析数据进行统计决策。

(三)优化调查,应用拓展

除了使用教材提供的统计对象以外,还引导学生对学校班级、各班人数、天气等现实生活进行统计,指导通过观察、看电视报纸、询问等途径获取信息,督促检查学生的记录情况,最后汇总信息。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关注结果,总结延伸

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结果和学习方法等进行总结的同时,又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内容以及相关的知识介绍等方面进行延伸。

【案例】

教学一年级的统计,先创设动物运动会的生活场景,引发学习兴趣。制作的课件中将演示的图形出现得较快,使学生很难独立地数一数就知道各种图形的数量,这样打破学生认知结构的平衡,使学生自然地寻求简单快捷的记录数据的方法,引发学生统计的需求。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可以怎样记录各种图形的个数,并在学生自主记录数据后展示不同的记录方法,再次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找出简单快捷记录数据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探索并自主优化统计方法,对学生的统计观念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与发展,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和创新意识。在随后的统计应用环节中,安排了为班级同学每人买一个水果,买哪些水果,每种水果买多少较合适的统计与讨论题,学生在思考讨论后形成共识:先用打“√”的方法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再讨论如果开班级联欢会,哪些水果要多买,哪些要少买。使学生体会到统计服务于生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