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创新之乐

五、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创新之乐

教育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教育要在真正的生活中实践,学生才能在真实、丰富多样的生活中成长。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走出教育与生活“两张皮”的误区,解决教育脱离生活、脱离实践的问题,让教育回归生活。

(一)学生实际生活是立足点

综合与实践要克服当前教育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只有牢牢抓住生活世界,才能设计和开发出真正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要达到综合与实践“活动育人”的目标,资源自然是“生活世界”。

【案例】

一个周末,女儿在玩耍时拿出妈妈的高跟鞋穿着玩,看她一歪一扭地在客厅走着的样子,忍不住笑着问她:“你干吗穿妈妈的鞋子?”她说“我看妈妈、阿姨们都喜欢穿高跟鞋,想试试穿起来是什么样子?”“高跟鞋是谁发明的?妈妈这么多双高跟鞋?为什么不给我也买一双?”想想在上数学课时,孩子们在计算穿鞋的最佳高度时总是兴趣盎然。

对呀!孩子们对高跟鞋这么感兴趣,他们在看到高跟鞋的时候也会产生很多千奇百怪的问题。进一步分析这些问题,不难发现事实上孩子们的问题和想法中蕴含着丰富的学科知识。例如,“高跟鞋从何而来”的背后蕴涵丰富的历史知识,“哪些人喜欢穿高跟鞋”“穿多大多高的鞋”背后蕴含数学、信息技术、美学等知识;“设计一双自己喜欢的高跟鞋”,则与艺术等学科知识密切相关。可是,这些问题过去都被家长、教师忽视了,要么浅尝辄止,要么不了了之。其实,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孩子们的问题中。唯有基于学生的真生活、真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真参与、真探究。

(二)生活理解力与创造力是关键

所谓“生活理解能力与创造力”,就是把学科知识运用于真实生活情境,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它是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真善美的高级能力,是人类迎接未来挑战的核心素养之一。

【案例】

在设计“妈妈的高跟鞋”时一直在不停地追问:选择的主题是否体现学生的需要,是否有探究价值,学生是否能基于学科思考,运用了哪些学科观念,能产生哪些生活理解,经历了哪些实践,创造了什么作品。基于此,有了以下设计:

“妈妈的高跟鞋”设计

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主题将学科知识融入生活主题,让学生运用学科观念去协作解决问题,不断产生自己的观点,持续进行生活理解和学科理解。

(三)要突出活动实践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要求学生亲自参与,在“做”中体验数学。

从本质上看,综合与实践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学习。它强调学生的“体验”“体悟”“体认”。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学生“做”出来的。只有在亲身“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等一系列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地。我们秉承这一理念,坚持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案例】

以“设计一双自己喜欢的高跟鞋”为例,学校请来了鞋厂师傅、大学教授教与孩子们一起认识材料,一起剪裁,一起动手制作,体验制作高跟鞋的真实过程。同学们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很多创意高跟鞋(图1—图4)。

图1

图2

图3

图4

同学们联想到能不能把高跟鞋做成其他艺术品,于是利用高跟鞋制作了的门帘、胸针、耳环等充满创意的作品。

有的同学为了研究多高的高跟鞋才能符合美学上的黄金比,经过一个月的反复探究,在数学老师的帮助下,终于总结出了最佳高度=(身高×3-腿长×5)÷2的公式。还有的同学设计了自己的“春、夏、秋、冬”系列高跟鞋,并向全校学生发布,其精彩的创意和独特的审美让人惊叹!

我们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火热的生活,发现个人生活中与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基于学科思维,运用学科知识,亲自去探究、体验与实践,由此发展学生生活理解力和创造力,形成直面生活的态度、热爱生活的生命情怀、勇于担当的生活责任感,才能把握综合实践的本质,体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