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实践操作,理解余数
1.理解题意
师:看一看(手势两边),小头爸爸分别要我们分什么?怎么分?
左边,数一数,谁来说一说(手势)(当学生介绍时,提醒他注意面对同学们)
(1)把6个草莓,每两个摆一盘,摆一摆(师板贴)。
(2)把7个草莓,每两个摆一盘,摆一摆(师板贴)。
2.初次操作,激活经验(6个草莓)
(1)6个草莓(手势指),谁想上来摆一摆。
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强调学生边摆边说)。
(说:6个草莓,每两个摆一盘,摆了3盘)同意这样摆吗?
(2)全班梳理过程。
我们把刚才摆的过程一起说一说。
摆完了没有,(摆完了)正好摆完(板贴:摆3盘,正好摆完)。
(3)列算式解决。
①刚才这个摆的过程怎样列式呢?一起说(6÷2=3)(板书:6÷2=3,同时点课件)单位名称是(盘)。
②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平均分)
对,其实这里就是在求6里面有几个2。
3.再次操作,理解余数(分7个草莓)
1)学生独立操作
7个草莓,结果又是怎样呢?拿出1号信封里的学具,摆一摆。
(巡视时提醒:如果你能边摆边说就更好了)
第一次:滴答滴答——时间到。
2)交流汇报
哪位同学愿意上来摆一摆。大声地边摆边说。
抽摆得正确的学生上台操作(老师:你跟展示同学摆法一样的请坐端正)。
(1)你们有不明白的地方吗?(生或师问:为什么那1个不摆成一盘呢?)
小结:原来1个比2个少(注意手势指信息),不够摆一盘,故不能再分。
(2)把这1个随便放进其中一盘,行吗?
老师:这1个既不能单独摆一盘,又不能任意放进这3盘中,那这1个就只能余下来(板贴:1个草莓),像这样的情况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板贴:有余数)。
(3)梳理过程:刚才分的结果是摆3盘,还剩1个(板贴:摆3盘,还剩1个)。
谁能把刚才摆的过程完整地说一说(抽1生,再全班齐说)。
3)列算式
这个过程还可用算式记录下来(手势指右边)?拿出本子试一试。
老师收集到这几个孩子的写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①7÷2=3盘 ②7÷2=3盘剩1个 ③7÷2=3……1 (给3种情况编号)
老师:3个算式都用到了除法,究竟谁对呢?(抽1生,3种都评价)
(1)学生点评算式。
(2)老师:看来大家都认为剩下的1个需要在算式表示出来(手指草莓),而算式像以前那样写,就不能准确表达这种分物的结果。
(3)第三种算式,哪些孩子写到了,你们厉害了,厉害在居然和数学家的表示方法完全一样(课件出示算式),老师给你们点赞。
4)我也写一写(板书:7÷2=3(盘)……1(个))
(1)介绍余数。
(师边介绍边板书):(直接板书7÷2=,分的结果是3盘,板书3盘),还有剩余的,就用省略号表示(红笔板:……),还剩1个,就在省略号的后面写1个(板:……1(个))。这个平均分后不能再分的数,数学上就叫余数(红笔板书:余数),大声地说出这位新朋友的名字吧!
(2)谁能上来结合图,说说算式中的每一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抽1生,上台边指边说)
(3)咦,余数和商的单位怎么不一样呢?
小结:有了这位新朋友了,更要注意根据数字在情境中表示的意思,才能正确书写单位。
(4)现在你觉得余数表示什么?
小结:余数表示平均分后不能再分的数。虽然它不能再分,但能不能不写?
5)算式的读法
这个算式读作: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我们一起读一读。
4.对比
(手势两幅图)刚才我们分了两次草莓,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停顿几秒)说给同桌听听。
第二次:滴答滴答——时间到。
预设:相同的是:都是每两个一盘;都分了3盘;算式都用到除法。
不同的是:左边是分6个,右边是分7个;左边刚好分完,而右边有剩余;左边的算式没有余数,右边有余数。
评价:他从分的总数、分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对比,会观察;他发现分的结果不同,表示出来的算式也就不一样(抽两生)。
小结:同学们,我们通过对比,发现分物品时可能刚好分完,也可能会有剩余。其实,生活中分物品时确实没有那么多的刚刚好,常常会有剩余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就是在解决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问题。
5.巩固练习(书P.60)
过渡:孩子们,你们学会了吗?大头儿子也学会了。
f大头儿子:爸爸,我知道了,有余数除法就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才产生的对吗?
g小头爸爸:对的!
h大头儿子:分一分的游戏真好玩,我还想去分一分!
i小头爸爸:那就和同学们一起打开书60页,在“做一做”第2题上,圈一圈,填一填。
(1)打开书60页,完成第2题,看屏幕,有两个小题哦。
学生独立完成之后,抽1生展示(学生读算式)(再展示课件)。
(2)订正:这里的商和余数在图中分别表示什么呢?
(PPT)老师:都是平均分9支铅笔,由于分的要求不同(PPT),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也不同(PPT)。
(二)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用小棒摆正方形”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分了草莓和铅笔,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小头爸爸还要邀请我们继续分物品。
j小头爸爸:接下来,让我们玩一个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游戏。同学们,请问摆一个正方形,至少要几根小棒?(PPT动画出示摆一个正方形的过程)
过渡:大头儿子遇到了一个问题。
k大头儿子:我有8根小棒,请问能摆几个正方形?
师:回答得这么快,怎么想的?(因为8里面有两个4)摆摆看呢?(PPT动画出示摆两个正方形的过程),这个过程用算式怎样表示?(课件:8÷4=2)
小头爸爸:“同学们,如果我用9根、10根、11根……继续像这样摆正方形,摆完后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预设:除了出现有余数的情况,还有其他的可能吗?
小结:他是结合前面分物的经验猜测,可能会出现两类情况:可能会刚好分完,也可能会有余数。
师:那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同桌合作,一起摆一摆、看一看。请谁来读一读合作学习要求。
合作要求:
(1)一人先用小棒摆正方形。
(2)另一人在表格中写出算式。
请拿出2号信封和学习单,开始吧。
1.展示汇报(拍4张作品投屏,抽2组孩子汇报摆的过程和算式)
第三次:滴答滴答——时间到。
汇报9根(规范语言:我用9根小棒,摆了两个正方形,还剩1根。另一生:算式是……)。
老师把孩子们摆的情况整理出来,请看(课件)。
2.脱离小棒,判断13~16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剩余几根(收学具)
简单吗?那当然咯,你们是摆了小棒的。要是不摆小棒,你能想象出13根、14根、15根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抽两生,最后一起说)
(随着学生回答,逐一出示摆小棒过程和算式)
3.结合图形,观察算式,发现余数和除数的规律:余数一定小于除数
(1)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的余数和除数,你有什么发现?(停顿)说给同桌听一听。
第四次:滴答滴答——时间到。
抽生后,问:是不是这样呢
(2)质疑:对呀,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呢?
(3)师生互动:
预设1:如果是4根的话,就可以再摆1个了。
老师:咱们一起来看看,如果余数是4,4根小棒就可再摆一个正方形。是不是这个意思?
(课件:16根摆成正方形的过程)那16根小棒能摆出几个正方形。算式16÷4=4(个)。
预设2:余数不能是4,那比4大行不行?如5根。
老师:5根里面又有一个4,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
(4)到底余数和谁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4.汇报:余数小于除数
(结合PPT验证)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除数都是4,余数是1,2,3不断重复出现,说明余数总是小于除数(板书:余数<除数);反过来,也可以说除数总是大于余数。这真是一个重要的发现!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读一读。
5.课件出示:P.61做一做
l小头爸爸:同学们恭喜你们发现了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总是小于除数,那么根据这一发现请大家想一想,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如果是摆三角形呢?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抽生:余数<除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