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与生活融合策略
2025年08月11日
第二章 数学学科与生活融合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也就是说,随着数学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公民的数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过去突出强调数学的抽象性和严格性相比,近年来,教育生活化应用在不断普及,引起了一线教师的重视,教学与生活融合的教学策略也在逐步完善。但是,部分教师对教育生活化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如“伪生活化”或“过度生活化”等,这些都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我们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目的在于降低小学生对数学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思维来观察生活,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可见,“数学化”和“生活化”不应是独立或矛盾的,而应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应追求的是两者的融合:将学生生活与数学教育紧密联系,发挥生活在教育中的作用;让数学知识服务于学生生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即“数学—生活”双向化。
学生在进入一堂数学课的学习之前,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入课堂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有效地联系起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贴近生活的数学情境中,去观察、探索、思考、反思,建立起通往数学知识结构的桥梁,发展数学化的能力,丰富已有的数学现实。同时,学生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学习价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又发现新的数学问题,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总而言之,数学与生活的融合应是一个“生活—数学—生活”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为了更好地做到数学与生活相融合,可采取以下3个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