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与几何和生活融合的必要性
2025年08月11日
第一节 图形与几何和生活融合的必要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社会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教学内容不仅需要与时俱进,还需要注重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认知发展、实践经历等方面内容,提升教学生活化的应用水平,奠定学生未来学习生活的良好基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在小学阶段数学的学习内容四大模块中,图形与几何这一领域的知识所占的比例仅次于数与代数,而这部分课程的核心学习目标在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几何知识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思维。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各种形状的物体(如大、小、方、圆等),进行反复观察、比较与使用,才逐渐舍弃了具体事物,概括出形的概念。由此可见,图形最初源于实际生活,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产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倡导图形与几何教学的生活化原则。生活化原则有多层含义:首先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其次是数学知识的生活应用。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本身就充满了丰富的几何图形,教学中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通过学生的直观感知与体验来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板块的内容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等。这些内容能很好地将数学推理、空间观念、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融入生活化学习的培养中。更重要的是,“图形与几何”与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周围环境更贴切和更直观,能更好地体现生活融合的特征。因此,将图形与几何板块知识和生活融合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