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生活融合是学生成长的要求

三、数学与生活融合是学生成长的要求

(一)数学与生活融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做的事之一。但是,由于数学课程内容是人们在长期数学活动中加以总结的成果,学生在课程中学习数学是以教材和老师的讲授为中介来获得前人已形成的数学知识,这种存在方式一方面使学生在既定的计划、目标下通过教师的组织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学习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讲授是保证间接经验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的重要条件,客观上就容易形成以教师、课堂为中心的局面,容易忽视学生个体的直接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这两方面的影响都是造成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因此,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把书本知识的间接经验通过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积累自己的经验才能真正理解其数学意义。同时,学生自己再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发展直接经验,具有主动面对生活和社会去拓展自我直接经验的能力,这正是数学学习的发展目标。教师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实际情境问题,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动力。

(二)数学与生活融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是学生接受数学教育的奠基阶段,它不应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教育,而应是“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必须遵从儿童的心理发展应有的阶段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尤其要处理好学生的可接受性与数学的严谨性、抽象性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生动的,蕴涵丰富发展动因的。数学课程的动因可来自数学内部,也可来自数学的外部(如现实背景的趣味性与丰富性、应用环境的多样性、问题解决的挑战性等),还可来自教学实施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具体的生活实际情境。因此,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的贴近,在逼真的问题情境中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展开自主探究的过程,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创生”,让学科走进生活,在现有知识中挖掘生活要素,让生活走向学科,在生活中形成技能,提高学科能力素养,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将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弄懂和融会贯通,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