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生活知识,寻找策略

二、回忆生活知识,寻找策略

(一)活动的自我体验

儿童对现实世界的不确定现象是通过大量符合日常生活经验的和有趣的活动来获得体验的。在开始学习这部分内容前,经验已支持了学生对一些如“肯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汇的理解与运用,一个较好的教学组织策略就是让学生通过活动,回忆生活知识,去进一步体验这些不确定事件的存在以及一些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案例】

组织一些让学生去尝试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活动,如“下周一本地气温下降”“小明外语朗诵成绩全班第一”“从装满红球的袋子里摸出的都是红颜色的球”“天阴沉沉的,马上要下雨了”“小明有自己的父母”等来让学生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组织这类活动时,要注意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在里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像对“水加热到100摄氏度时就会沸腾”的判断,对于一个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就缺乏经验与知识支持。

【案例】

让学生反复抛掷一个三面写有数字4,其他三面分别写有数字1,2,3的正方体骰子,他可能就会体验到,每一次抛掷骰子后,正面朝上的数字是不确定的。但是,正面朝上的数字是4的可能性要大些。

【案例】

让学生通过收集一些民谚故事,了解为什么有“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马上要来到”这样的民谚,知道通过多次反复的观察,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结果,则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可以预测的。例如,可设计一些“调查一下两支球队以往多次比赛胜负的情况,预测下一次比赛谁可能会获胜”的活动来增加学生的体验。

(二)游戏的自我引导

实践表明,利用游戏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等可能性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很多时候,学生是在游戏中体验与建构数学知识的,因为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促进学生策略性知识的形成。

【案例】设计一个“摸豆”游戏。

预先在布袋中放入有色小豆(如三红七蓝),让两组学生来做这种摸豆的游戏。每组在地上划一条长10 m的线,等分成10格,上面分别标上1到10。每组分别让一个学生站在5上面。规则是两个组的参赛学生依次去摸一粒豆,并猜豆子的颜色。猜对的,所在组的那个学生就朝数字大的方向走一格;猜错的,所在组的那个学生就朝数字小的方向走一格。最后,看哪一组先到10。此外,让每一个组将每一次摸的颜色记录下来,到游戏结束后,再让各组猜袋子里各色豆子的数目,猜对的再得奖。

这是概率和数据相结合的游戏,它贯穿课改的精神,让学生体验和了解“可能事件”“必然事件”“机遇”等观念。

(三)方案的自我设计

所谓方案设计,实际上就是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的一种策略。学生可通过这种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的活动,体验知识的内在含义,并进一步体验知识对现实生活的价值。

【案例】

运动鞋厂准备在元旦搞一次产品促销活动,设想每位顾客在购鞋时,每购得一双鞋,可参加一次摸彩。同时,考虑产品成本和销售利润,故希望顾客在每10次摸彩中,最多只能有3个人中奖。请你为运动鞋厂设计一个方案(包括摸彩的用具和方法,如相同质地但颜色不同的小纸卡,每种不同用具的个数,以及不同的转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