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生活原型,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课堂是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主战场,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设计能力直接关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主动地建构知识,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情境的创设关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因此,所创设的学习情境必须是学生自己熟悉生活情境,只有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才能让学生有探索新知的兴趣和动力,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生活原型,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具体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充分挖掘教材情境图的生活原型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挖掘教材情境图的设计意图是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的第一步。教材作为教学的素材并不是为教师提供照本宣科的教学材料,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教材情境图与数学知识及学生现实存在的联系,考虑情境图对本班学生的适用性,再决定是否运用教材情境以及如何创设新的学习情境。基于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导入部分以情境图为主要的引入课题的形式,在图形与几何部分的教材内容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内容采用了情境图导入。因此,深刻理解情境图中的数学内涵是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的基础。
1.充分理解教材情境图的设计意图,挖掘生活原型
教材情境图不仅能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数学知识,其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教材情境图常以单元图、例题图的形式展现,读懂情境图设计的意图也是理解教学目标的一种方式。理解教材情境图的关键在于要将情境图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挖掘情境图中的数学知识,即知道是什么,另一方面也要理解情境图设计的目的,即知道为什么,最后要思考情境图能为教学带来哪些生活原型,即怎么做。
例如,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材内容展示了3幅情境图,其中两幅是作为单元的主题图出现的,两位学生进行对话的情境图则是以例题图的形式展现。3幅情境图之间存在联系,在图中表现为3个层次:第一,通过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二,将实物图形抽象成数学意义上的几何图形,认识长方体的各个组成部分,这一抽象过程既是知识目标的要求,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需要;第三,学生观察长方体的情境图,表明了图形的认识过程需要学生自己经历观察、分析、交流的过程,学会初步概括长方体的特征。挖掘情境图的内涵和作用,能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梳理教学思路,合理安排教学流程。
2.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性地使用教材情境图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教材情境图为教学提供的是一个范例,在确保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可根据自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经验,对教材情境图进行创造性使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情境图是在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经验,对情境图的内容做合理的增减。富有创造性地使用情境图既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艺术,也能更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唤醒学生的原有经验。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一课中,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以下课堂导入:
PPT展示:王叔叔在做菜的时候遇到了麻烦事。圆形菜板和正方形菜板都开裂了,需要在菜板周围围一圈铁皮。猜猜,谁需要的铁皮长呢?
师:想要知道哪块菜板需要的铁皮长,必须知道什么呢?
生:周长。
师:什么是周长?正方形的周长你们了解吗?
生: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师:由这个公式你能看出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有怎样的关系吗?
生: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
师:你知道圆的周长怎么计算吗?它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
在“圆的周长”一课中教材只出示了圆形菜板,在设计这一节课时增加了正方形的菜板,因为学生已掌握了周长的概念并且会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来迁移出需要学习的新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情境图。
又如,在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单元综合复习课中,设计以下课堂导入:
PPT展示:“图形变形记,猜猜它是什么图形?”
师:它有一个角是什么图形?(PPT展示一个角的图形)
生: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师:它是由3条边围成的(PPT展示)。
生:三角形。
师:这个角是120°(PPT展示)。
生:钝角三角形。
师:这两条边长是9 cm(PPT展示)。
生:等腰三角形。
师:它为什么既是钝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
生:因为它有一个角大于90°,又有两条边相等。
师:那现在这个角变小了,等于60°呢?(PPT展示)
生:等边三角形。
师:为什么等边三角形不能是钝角三角形?
……
采用简单的图形变形记、猜一猜的形式来进行导入。其实,这个教学环节就是对三角形相关概念的简单复习。采用PPT加问题的导入方式将复杂难懂的概念放在具体图形的中来复习理解,用简洁明了的提问将三角形的概念、类型和特征全部复习完。而这堂综合练习课的教学目标是会灵活运用三角形的这些特征,以此为后面教学环节起到了很好的复习巩固作用。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的情境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整堂数学课都是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挖掘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要善于联想学生现实生活中富含图形特征或空间体验的原型,基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以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几何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巧妙结合,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使学习者能在真实的问题中,体会几何知识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到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乐趣,并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一课中,创设这样的情境:
师:小朋友,画过“一笔画”吗?说说什么是一笔画?
学生在本子上画一幅“一笔画”,与同桌小朋友互相欣赏。
师:现在你能一笔画出一片树叶的外形吗?一笔画出树叶的外形,这句话中有不理解的词吗?或你有想提醒大家注意的?
PPT出示淘气所画的树叶外形,你认为怎么样?
学生交流,发表意见。
小结:淘气接受了小朋友的意见,按要求只画了树叶的外形,并且一笔完成。
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一笔画”引入,唤醒认知基础,为理解“周长”概念作好铺垫,穿插错例突出对“外形”一词的理解,为“外形”“边线”和“周长”良好对接扫清障碍,较好地初识概念。
又如,在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一课中,创设这样的情境:
师:马上又要到午饭时间了,你们吃的菜是谁炒的?
生:厨师。
师:厨师头上戴的帽子最接近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
生:圆柱。
师:你们想不想尝试做一顶厨师帽?
生:想。
师:请大家用纸来代替布料,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顶厨师帽,并算算你们自己做的厨师帽花费了多少纸?
……
“圆柱的表面积”这一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表面积的公式非常复杂,难以理解,但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顶厨师帽,解决了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同时,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深刻地明白了厨师帽的表面积应由哪几部分组成,也深刻理解到厨师帽和圆柱的区别。通过推算出厨师帽的面积计算公式,由此可推算出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也让学生明白了具体事物要具体分析,不能盲目地死记硬背公式,将看似复杂难懂的例题生活化,这样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用处,丰富了教师的课堂实践智慧。
再如,在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一课中,创设这样的情境: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事物(PPT依次出示剪纸、故宫、蝴蝶、飞机、龙袍、山水画)。虽然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但它们却有一个相同的地方,找找看。
生1:它们都是一样的。
生2:它们都是对称的。
生3:两边一样的。
师:剪纸是哪两边一样?
生:剪纸是上下对称的。
师:飞机是哪两边一样?
生:飞机是左右对称的。
师小结:我很欣赏大家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像这样,物体或图案左右或上下两部分形状和大小都完全相同,我们就称为对称现象。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间接性的,学生只有通过观察身边熟悉的物品才能产生表象认识,初步感知什么是轴对称。在这一节课中,通过让学生大量观察身边熟悉的建筑、物体和工艺品,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认识轴对称图形,发展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