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制度和措施
(一)×××乡(镇)卫生院清洁消毒管理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人员每年组织全院医务人员环境清洁消毒知识培训、每半年组织保洁人员集体培训,发现问题随时培训。
(2)医院在各科室指定地点(一般毗邻卫生间)建立保洁工具清洗处置池,在清洗处置池旁边设置洁具架或挂钩。
(3)保洁工具由后勤部门统一购置,要求不掉絮、便于清洗消毒,各科室向库房申领,禁用鸡毛、棕树叶、秸秆等材质的卫生洁具。
(4)环境、物体表面保持清洁干燥,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采取湿式清洁方式。每日更换垃圾袋1次~2次。
(5)清洁病区或诊疗区域时,应有序进行,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有多名患者共同居住的病区,应遵循清洁单元化操作。清洁不同患者单元之间应更换保洁手套、擦拭布巾和地巾。卫生间使用专用地巾,便池使用除垢剂清洁。
(6)对高频接触、易污染、难清洁与消毒的设备表面如牙椅操作台、键盘等,采取薄膜覆盖保护措施,一用一换;或用消毒湿巾(载体消毒剂)按顺序进行,湿巾遇污染或擦拭无水迹时丢弃。
(7)对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和治疗车、床栏、床头柜、门把手、灯开关、水龙头等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每天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或1000mg/L~2000mg/L季铵盐类消毒液擦拭作用30分钟;光滑表面可用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
(8)环境表面被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要立即实施污点清洁与消毒: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然后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10m L的少量污染可直接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再进行清洁与消毒。
(9)凡开展侵入性操作、吸痰等高度危险诊疗活动后,要立即实施清洁与消毒。
(10)发生感染暴发、环境表面检出多重耐药菌或特殊感染应进行强化清洁与消毒,在规定的日常清洁与消毒基础上每天增加1次或2次清洁消毒,并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消毒剂。
(11)特殊感染手术结束,患者转院、出院、死亡执行终末清洁与消毒。
(12)环境清洁人员应按规定做好个人防护。
(13)保洁工具分区使用,实行颜色标记:红色为污染区、黄色为卫生间、桔色为潜在污染区、绿色为清洁区。将用后保洁手套、地巾和擦拭布巾集中到保洁工具处置处清洗,擦拭布巾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地巾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消毒30分钟后冲净消毒液、悬挂晾干,禁止堆放或将拖布倒立。强化清洁与消毒使用后的擦拭布巾和地巾时,应将有效氯消毒剂浓度分别提高至500mg/L和1000mg/L。
(14)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每月对全院环境清洁消毒质量进行检查督导,发现问题及时与科室和(或)保洁方沟通,追踪整改落实情况。
(15)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落实环境卫生学监测,监测报告原件由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存档,复印件由相关科室存档。
(二)×××乡(镇)卫生院终末清洁与消毒制度
(1)特殊感染手术结束,患者转科、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应对所有环境表面进行彻底清洁消毒。
(2)病室内应开窗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3)清洁顺序应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
(4)中度风险区域的地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清水湿式拖擦。高度风险区域的地面采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擦拭,作用30分钟。
(5)物体(包括桌椅、床头柜、监护仪、设备等)表面消毒方法同地面,仪器、设备等采用1000mg/L~2000mg/L季铵盐类消毒液或75%乙醇擦拭消毒,或用消毒湿巾清洁消毒。
(6)床单元中的床栏、床头柜等使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擦拭消毒;被芯、枕芯、褥子等使用床单元消毒器消毒。
(7)发生感染暴发、环境表面检出多重耐药菌或特殊感染的终末消毒,应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消毒方法;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终末消毒,按国家届时发布的规定要求执行。
(8)保洁人员按要求做好个人防护。
(三)×××乡(镇)卫生院环境及物品管理制度
(1)保洁员每日对外环境进行清扫,保持院容院貌整洁。
(2)医院每季度对绿化带进行修理。
(3)全院定期清理室内外物品,对废物、废品指定地点存放,定期进行处理,不影响院容院貌整洁。
(4)规定车辆停放地点,有序停放,由门卫进行统一管理。
(5)室内、柜内物品按需设置,与本岗位工作无关物品进行清理,物品整洁、规范。
(6)主管人员每天巡视外环境,发现影响院容院貌的行为立即纠正,每月进行一次检查,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进行整改。
(四)×××乡(镇)卫生院清洁卫生质量标准与监测方法
(1)环境清洁卫生质量标准见表3-3。
(2)清洁卫生质量监测方法:可采用目测法、荧光标记法、荧光粉迹法、ATP法、微生物学监测等方法,一般常用目测法。
(3)由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制定格式化的现场检查表格,培训考核人员,统一考核评判方法与标准,采用目测法检查环境是否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等,可用棉签、白手套等工具辅助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