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制度和措施

三、相关制度和措施

(一)××医院隔离预防制度

为严格控制传染病的蔓延,进一步落实传染病、多重耐药菌感染等病例的隔离工作,预防相关疾病的医院感染,经医院研究,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要求,并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1.隔离的管理要求

(1)各科室应严格执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规定,落实相关疾病的隔离工作。

(2)在新建、改建与扩建时,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对建筑布局进行审查,使其符合医院卫生学要求,具备隔离预防的功能,分区明确,标识清楚。

(3)科室应在“标准预防”基础上,根据疾病传播途径采取预防措施。

(4)各科室应加强医务人员隔离与防护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方式和防护技术。

(5)各科室设置个人防护用品箱,根据基数随时补充,并且保证随时可取、各种用品在有效期内。

(6)科室应加强传染病患者的管理,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2.隔离预防的措施

隔离预防是防止医院感染因子从患者或带菌者传播给其他人的一种有效措施。隔离预防的目的是采取有效的隔离技术,切断感染链中的传播途径,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患者、医务人员及媒介物中播散,减少已知和未知的感染源造成医院感染的传播,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暴发流行。隔离预防包括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

(1)标准预防的措施。

标准预防是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物质的原则,所有医务人员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的措施。标准预防适用于所有患者的诊断、治疗、护理等操作的全过程,主要措施包括:

①正确执行手卫生,配置洗手和洗眼设施。

②使用适宜的个人防护用品。

安全注射并对利器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处置。

④医疗废物严格管理。

⑤合理安置患者。

⑥遵守咳嗽礼仪/呼吸卫生。

⑦医用织物的合理处置。

⑧制定适宜的职业安全卫生工作操作规程。

⑨环境与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

(2)额外预防的措施。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经传播)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具体见本节第四部分。

3.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

个人防护用品(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指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其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为方便使用,建议在急诊、门诊、临床科室配备个人防护用品箱;保证随处可取、随时可拿,例如放置在病区护士站、病室或手术室入口、隔离病室缓冲间等处,箱体外面贴上清单、注明基数和有效期;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在有效期内使用,应安排专人定期核查、补充。

(1)口罩的使用。

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

①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普通医用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侵入性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②口罩应盖住口鼻部,保持密闭。一次性口罩一次性使用,潮湿后应立即更换。

(2)手套的使用。

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

①当医务人员的手可能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黏膜、破损的皮肤、污染物、其他潜在污染物、被污染的表面或进行血管穿刺时,必须戴手套以减少直接接触的机会。操作中,手套破损后或从污染部位到清洁部位必须更换手套,医务人员手部有伤口需要戴手套。

②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黏膜时,应戴无菌手套;接触患者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清洗器械、擦洗操作台及处理化学物品和医疗废物时应戴橡胶手套。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3)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

患者打喷嚏、咳嗽或医疗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可携带大量病原体。为了避免吸入气溶胶和防止患者的体液、血液等传染性物质溅入医护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内,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①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②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③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④佩戴前应检查装置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因为护目镜和面罩的前面通常被视为污染的,松紧带、耳承、头带等固定护目镜或面罩的设备被认为是干净的,所以脱护目镜或面罩应该在脱手套并进行手卫生后徒手操作。

⑤可重复使用的护目镜、防护面罩用后应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

(4)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

防护服应符合《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GB 19082—2009)的规定。防护服由帽子、上衣、裤子组成,可分为连身式结构和分身式结构;防护服的结构应合理、穿脱方便、结合部位严密;袖口、脚踝口采用弹性收口,帽子面部收口及腰部采用弹性收口或采用拉绳收口。

①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时;对保护性隔离患者,患者如大面积烧伤、骨髓移植等实施诊疗、护理时;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②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5)防水围裙的使用。

防水围裙分重复使用的围裙和一次性使用的围裙。

①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进行重复使用医疗器械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

②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一次性使用围裙应一次性使用,受到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6)帽子的使用。

帽子分布制帽子和一次性帽子。

①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

②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③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

④一次性帽子应一次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