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制度和措施
(一)×××乡(镇)卫生院医用织物分类收集、运送与储存管理制度
(1)医用织物应分类回收、分类收集打包后方可在院内外运送。
(2)感染性疾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使用后的医用织物、被患者血液、呕吐物等体液污染的医用织物须装入有“感染性织物”标识的袋内,单独回收并洗涤消毒。
(3)用于盛装使用后的医用织物容器应一用一清洁消毒。
(4)配置使用后医用织物和清洁织物的专用运输工具,不应交叉使用。运输工具根据污染情况定期清洗消毒;运输感染性织物后应一用一清洗消毒。
(5)清洁织物存放架或柜应距地面20cm~25cm,离墙5cm~10cm,距天花板>50cm。
(6)使用后医用织物的暂存不超过48h,清洁织物存放时间过久,如发现有污渍、异味等感官问题应重新洗涤。
(7)移交使用后医用织物,应对接收区环境表面、地面进行清洁,并根据需要进行物体表面、空气消毒。
(8)清洁织物储存发放区环境被污染时,应进行清洁消毒。
(二)×××乡(镇)卫生院洗衣房管理制度
(1)建立医用织物洗涤消毒工作流程、分类收集、洗涤消毒、卫生质量监测检查、清洁织物存储管理、安全操作、设备与环境卫生保洁以及从业人员岗位职责、职业防护等制度。
(2)应对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洗涤、烘干等相关设备、设施使用方法,消毒隔离与感染控制基础知识以及常用消毒剂使用方法等。
(3)设立质量管理专(兼)职质检员,负责开展每个工序的自检、抽检工作;并将检查结果纳入考核,对存在问题持续改进。
(4)在污染区和清洁区的个人防护用品不应交叉使用。
(5)在污染区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穿戴工作服(包括衣裤)、帽、口罩、手套、防水围裙和胶鞋,并进行手卫生。
(6)在清洁区应穿工作服、工作鞋,根据需要戴帽和手套,并保持手卫生。
(7)洗涤用水的卫生质量应符合要求。
(8)洗涤和烘干设备应选用经国家检测合格,有加热功能的专用洗涤和烘干设备。
(9)洗涤剂、消毒剂及消毒器械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10)污染物处置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定。
(三)×××乡(镇)卫生院洗衣房布局
(1)设置办公区域(包括办公室、卫生间等)和工作区域。
(2)设置工作人员、医用织物接收与发放的专用通道。工作流程应由污染到清洁,不交叉,不逆行。
(3)清洁区内设置质检室。
(4)各区域及功能用房标识明确,通风、采光良好。
(5)宜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
(6)污染区应安装空气消毒设施。
(7)室内地面、墙面和工作台面应平整、不起尘,便于清洁,应防水、耐腐蚀。
(8)排水设施完善,有防蝇、防鼠等有害生物防治设施。
(四)×××乡(镇)卫生院织物周转房管理
选择社会化洗涤服务机构的医院应设置织物周转房,有相对独立的使用后医用织物接收区和清洁织物存放区,标识明确。室内通风、干燥、清洁,地面平整,有防尘、防蝇、防鼠等设施。
(五)×××乡(镇)卫生院清洁织物卫生质量管理制度
(1)清洁织物外观应整洁、干燥,无污渍,无异味、异物、破损(每批次检查)。
(2)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与医用织物有关时或根据工作需要,应对清洁织物进行菌落总数和相关指标菌检测,可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或邀请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相关检测,检测物微生物指标应符合表13-8规定。
表13-8 清洁织物微生物指标(1)
注:(1)婴儿用医用织物还应进行沙门氏菌检测。
(2)化脓性致病菌包括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