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制度与措施

三、相关制度与措施

(一)×××乡(镇)卫生院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制定并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制定并执行正确采集、运送、接收、登记、储存、无害化处理标本的准则,并负责相关内容培训。

(3)开展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特殊感染微生物的耐药性监测。

(4)参与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活动,每季度向全院临床科室和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反馈细菌耐药性情况。

(5)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检验科应参与相关的检验检测工作,及时、准确地将结果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6)建立危化品或病原微生物泄漏等意外事故预防及处置预案。

(7)严格执行实验室操作规程,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8)医疗废物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收集、转运、储存和管理,具体见第十三章第一节“医疗废物管理”相关内容。

(二)×××乡(镇)卫生院检验科消毒隔离制度

(1)严格区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工作人员进入检验检测区应做好基本防护(戴帽子、医用口罩、手套,穿工作服),离开时应脱去工作服、帽子、口罩和手套,并用流动水洗手或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禁止在工作区域储存食品、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处理隐形眼镜等,不得在检验科内穿露脚趾的鞋子。

(2)清洁区应注意保护不受污染,患者及患者接触过的物品不得进入清洁区,保洁员每日对清洁区和潜在污染区进行湿式清扫,每周使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3)污染区的工作操作台、桌椅、地面每日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擦拭和湿拖两次。操作台分区、标识清楚,无菌物品、清洁用品与污染物品严格分开放置。保持环境的清洁与干燥。擦拭布巾每日更换、拖布分区使用,严禁混用,使用后的擦拭布巾、拖布统一清洗消毒处理。

实验操作时若发生容器破损及感染性物质溢出等意外事件,应当立即用布或纸巾覆盖受感染性物质污染或受感染性物质溢洒的破碎物品,然后在上面倒上消毒剂,使其作用规定时间,将布巾、纸巾以及破碎物品清理掉(玻璃碎片应用镊子清理),再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操作过程中均应戴手套,清理时所使用的布巾、纸巾和手套等用物均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4)操作前后进行手卫生,手卫生用品及时补充、专人管理,定期核查并记录;科室备足个人防护用品,定期核查并记录,保证在有效期内。

(5)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带,操作前后应洗手,感染患者标本要专室专台专人操作。

(6)各种检验标本的收集、送检必须使用专用带盖的容器留取,不得外溢污染。标本盛装容器及实验过程中使用的试管、滴管、吸头、玻片等均应一用一换或者使用一次性用品。生活垃圾放于黑色垃圾袋,感染性医疗废物放入黄色专用袋,利器盒满3/4即更换。

(7)微生物室细菌培养标本接种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生物安全柜使用前使用75%乙醇或500mg/L有效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使用后再次擦拭消毒并开启紫外线灯照射30min~60min进行消毒,每日进行生物安全柜使用登记。所配备高压蒸汽灭菌器应定期检查和验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监测并做好登记。

(8)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化学性废物使用专用储存桶储存到一定量后,交由环保部门指定的专门机构处理;感染性废物放入有明显标识的医用废物袋,由保洁员定时、定路线用防渗漏、防遗撒的专用垃圾桶收集到医院医疗废物暂存点,最后交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处置;各种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废液,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然后按感染性废物处理;损伤性废物产生后立即放入防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利器盒满3/4后放入有明显标识的医疗废物袋中,由保洁员定时收集于医院医疗废物暂存点,最后交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处置。医疗废物登记本保存3年。

(9)检验科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分别进行常规清洁消毒,各区域的消毒重点有所不同,若清洁区、污染区无明显界限,按污染区处理。

(10)清洁区可每天开窗通风,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可用紫外线灯或动态空气消毒机消毒。清洁区台面、地面每天清洁1次,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在每天工作前及工作结束后,对台面、地面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11)医护办公室、值班室定时通风,遇特殊情况可使用移动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三)×××乡(镇)卫生院检验科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提高法制观念。

(2)自觉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如《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手卫生制度》及《职业暴露管理制度》等。

(3)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标准防护措施。

(4)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上班时间不佩戴手部饰品,指甲长度不超过指尖。掌握手卫生指征,正确进行洗手和卫生手消毒。

(5)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技术规范,保证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达到灭菌水平;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械必须一用一灭菌。

(6)在诊疗工作中严格执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7)配合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开展医院感染相关项目监测。

(8)发现医院感染暴发,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并配合进行调查,落实控制措施。

(9)不得穿工作服进食堂和医院规定的会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