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制度和措施
(一)×××乡(镇)卫生院传染病患者安置、转运及环境处置制度
1.传染病患者安置制度
医院应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预防措施。
(1)医院应当设立传染病分诊点,如发热门诊、腹泻门诊。
(2)根据传染病传播途径,将传染病患者安置在相应区域。若条件不允许时,应尽快转至有条件诊治的医疗机构。
(3)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确诊患者可安置在同一室内。
(4)对医院内的患者、病原携带者、疑似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2.传染病患者转运制度
(1)转运要求。
①转运救护车车载医疗设备(包括担架)应专车专用,驾驶室与车厢严格密封隔离,车内设专门的污染物品放置区域,配备足量的防护用品、消毒液、速干手消毒剂及医疗废物垃圾袋。
②如转运的传染患者有经空气传播风险,须使用负压救护车转运,负压救护车转运时应保持密闭状态,保证负压装置运转良好,启动负压装置时,舱内相对压强应维持-30Pa~-10Pa。
③转运诊断相同的确诊患者,可多人共用一辆救护车;转运疑似患者,须一人一车隔离转运;转运密切接触者可一车转运多人;转运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如病情允许,患者应当戴医用外科口罩。
(2)转运流程。
①转运报告:a.在医院初诊出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时,应及时报告医务管理部门,联系转诊定点传染病医院。b.接诊确诊或疑似突发急性传染病患者,可参照《成都市防控突发急性传染病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应立即报告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有利于防控的原则进行评估是否应转院,接诊医院对患者病情能否转院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由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市卫计委应急办,由市卫计委应急办调派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机构专用救护车进行患者转运;未经市卫计委统一安排,不得自行随意转运突发急性传染病患者(或临床诊断的疑似患者)。
②急救人员防护:具体防护要求参考本书第十章的相关内容。
③病情和转运安全性现场评估:a.病情评估。根据患者体检和监测数据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b.安全评估。对患者病情是否适合转运,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相应措施等进行安全评估。c.不宜立刻转运的情况。当患者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不宜即刻转运,宜就地隔离治疗,必要时请专家会诊,待病情稳定后再行转运。
④院前医疗救治。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急救人员利用车载设备对患者实施生命体征的支持和监护,按照院前急救诊疗规范采取相应治疗与急救措施。
⑤交接与报告。患者送达定点医院,急救医生向接诊医生递交患者转诊交接记录单,做好患者病情交接工作。
⑥转运急救人员及救护车卫生处置。a.转运结束后,急救人员按照流程脱防护用品,进行卫生处置。b.诊疗箱、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具、物品放入消毒间进行彻底清洁、消毒或灭菌,其他污染废弃物品及带回的医疗废物收集放入医疗废物桶;出车时所用工作手机用塑料袋密封,转运结束后使用有效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塑料外包两遍,脱去塑料袋;救护车钥匙用75%乙醇擦拭消毒。c.每次转运结束后,返回救护车辆停放在污染车场内进行终末消毒,清洁消毒完毕后驶入清洁停车场。
3.环境处置
环境处置范围:现在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的场所(如诊疗室、隔离病区、卫生间等)和传染源可能播散病原体的范围。
(1)环境处置要求。
①随时消毒: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在医院内进行的消毒,目的是及时杀灭或去除传染源所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②终末消毒: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其污染区域进行的一次彻底消毒。
(2)消毒工作程序。
①了解基本情况:消毒前核查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一般资料、诊断、传染病类别、传播途径,了解患者隔离病室、活动场所及日常接触使用的物品等情况,并以此确定消毒剂种类、消毒对象、范围及方法。
②消毒前准备:消毒前应穿戴好隔离衣、帽、口罩、手套,备好防护用具,进入现场观察,了解污染情况,划分清洁区和污染区;按照面积或体积、物品多少计算所配制的消毒药物量,注意所用药物有效成分含量,保证配制药物的有效浓度,具体可参考“医院传染病疫情消毒方法”;必要时在实施消毒前先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采集样品,以了解消毒前污染情况;阻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现场。
③消毒操作:a.消毒房间前应关闭门窗,若为肠道或虫媒传染病,应先灭室内苍蝇、蚊等传播媒介,然后再消毒;b.消毒时应先清洁房间内污染严重的场所,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依次对门、地面、家具、墙壁等进行喷雾消毒,呼吸道传染病重点做好空气消毒;c.对污染衣服、床单等用品应收集在一起进行集中消毒处理;d.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残余食物等,以及装前述污物的便器、痰盂、痰杯和用过的日常生活用品(食具、毛巾、擦拭布巾等)应严格进行消毒;e.室内消毒完毕后,应对其他污染处如厕所、走廊、楼梯等进行消毒;f.消毒后1小时~2小时,开窗通风,并用清洁擦拭布巾擦拭消毒物品表面。
④消毒后工作:消毒工作完毕后,应将所有消毒工具进行消毒清洗,消毒人员然后依次脱下隔离衣、帽、口罩(或其他防护用品),并使污染面在里面,然后放入医疗垃圾袋统一处理,可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品放入消毒袋进行彻底清洁、消毒。消毒人员应彻底清洁双手、消毒,填写消毒记录表。
(二)×××乡(镇)卫生院传染病暴发疫情应急处置制度
1.医院传染病暴发报告
(1)基本概念。
①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②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③医院传染病暴发疫情:医院传染病暴发疫情指由有传染性的病原微生物传播导致的医院感染暴发疫情。
(2)报告程序。
医院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医院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见本章相关内容)。①科室出现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医院感染暴发时,医护人员应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进行确认,科室负责人确认后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下班时间或节假日应立即报告医院总值班人员。②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在第一时间进行核实调查,确认是否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确认后应按要求时限进行逐级报告(见第二章相关内容)。
2.医院传染病暴发调查
(1)调查准备。
①调查人员个人防护用品准备;②技术资料,包括相关技术指南、个案调查表、病例登记一览表等;③采样物资等。
(2)流行病学调查。
①初步了解现场基本信息:包括发病地点、发病人数、发病人群特征、起始及持续时间、可疑感染源、可疑感染病原体、可疑传播方式或途径、事件严重程度等。
②确定调查范围和病例定义:包括时间、地点、人群分布特征、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病例定义可进行修正,病例搜索时可侧重灵敏性,确定病因时可侧重特异性。
③开展病例搜索:通过访谈、报告、查阅病历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各种信息化监测资料等进行病例搜索。
④开展病例个案调查:采用面对面或电话调查方式,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等,获得病例的发病经过、诊治过程等详细信息,完整填写个案调查表。病例调查完毕后形成病例登记一览表。
⑤调查分析:综合分析临床、实验室及流行病学特征,采取分析流行病学如病例对照研究等研究方法,查找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3.医院传染病暴发处置
(1)病例隔离治疗:根据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或转诊,病情轻者可实行居家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不同传染病隔离要求而定。
(2)采样检测:根据病例调查情况,确定采样病例,进行采样,必要时可对环境、食物、饮用水等进行采样。
(3)密切接触者管理:对与感染患者密切接触的其他患者、医院工作人员、陪护、探视人员等进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近一次接触到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对免疫功能低下,有严重疾病或有基础性疾病的密切接触者,在需要的情况下可实施特异性预防保护措施,如接种疫苗、预防性用药等。
(4)消毒:开展院内随时消毒、终末消毒。
(5)疫情监测:及时报告院内调查处置的情况及已采取的措施,并随时报告新发生的后续病例等进展情况。